1981年冬,韩先楚看到老家红安的老乡们,都穿着破旧的衣服勉强抵御严寒,立马拿起电话:“传我命令,马上调五万件军大衣送回红安。”下完命令后,眼圈泛红,扭头看秘书:“从我工资里扣,我死了以后再扣我儿子的、孙子的,子子孙孙地扣下去!”[凝视]
1981年12月,湖北红安县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韩先楚坐在军用吉普车里,透过车窗看到街头的乡亲们依然穿着破旧的棉袄在寒风中行走。
他立即拿起车载电话:“马上调拨五万件军大衣到红安县。”电话那头询问经费来源,韩先楚毫不犹豫地说:“从我工资里扣,扣不完让我儿子继续扣。”
这个决定背后,是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乡情,红安县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等223位开国将领,韩先楚是其中之一。
1913年,韩先楚出生在红安县一个贫苦农家,三岁时母亲去世,八岁时父亲也撒手人寰。姐姐为了养活弟弟,被迫当了童养媳。
十三岁的韩先楚给地主家放牛,每天只能吃一顿饭,1930年,十七岁的他带着十几个同村青年走了三天三夜,到孝感加入了红军游击队。
战争年代,韩先楚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6年在东北战场,他指挥部队取得了“三下江南”的胜利。鞍海战役中,他率部连续攻克鞍山、海城两座重要城市。
1950年解放海南岛时,韩先楚提出用木帆船渡海的大胆方案,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坚持认为这是突破敌军封锁的唯一办法。
最终,解放军用木帆船成功登陆海南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这次战役后,韩先楚被称为“旋风司令”。
新中国成立后,韩先楚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但他始终惦记着家乡的父老乡亲。每次工资上涨,他都会给红安县寄钱修学校、建医院。
1981年回乡那次,他在县里住了三天,县长安排了丰盛的接待宴,但韩先楚坚持要去看看普通百姓的生活。走在街头,他发现很多人还穿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袄。
当晚,韩先楚就下达了调拨军大衣的命令,五万件军大衣按照当时的价格,总价值约15万元,而韩先楚的月工资只有400多元。
按照这个扣款标准,需要连续扣除36个月的工资。工资单上详细记录了每个月的扣款金额:第一个月扣除400元,第二个月扣除380元......
韩先楚的妻子刘芷起初有些担心家庭开支,但看到丈夫的决心后,她默默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儿子韩京京后来回忆说,父亲从来不觉得这是负担。
1985年春天,韩先楚最后一次回到红安,他没有通知县里,只是独自来到村口的烈士陵园,向牺牲的战友们献上一束野花。
陪同的工作人员记得,那天风很大,72岁的老将军站在纪念碑前,腰板依然挺直。他在那里站了很久,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墓碑上的名字。
红安县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黄麻起义时,全县14万人口中有10万人参加了起义。长征开始时,红安走出了14万子弟兵,到新中国成立时,活着回来的不到3000人。
韩先楚家里一直保存着两样东西:一个用红安土布做的干粮袋,那是姐姐留给他的;一本记录着同乡战友姓名的花名册,上面有300多个名字。
晚年时,韩先楚经常翻看这本花名册,他对儿子说:“我能活到今天,是替那些牺牲的乡亲活着。” 1986年10月,韩先楚在北京去世。按照他的遗嘱,骨灰撒在了红安的土地上。那笔“子孙债”直到1990年才全部还清。
如今的红安县已经脱贫致富,但五万件军大衣的故事依然在当地流传。在韩先楚故居的展柜里,那份工资扣款单依然静静地陈列着。
这份扣款单不仅记录了一笔债务,更见证了一位开国将领对家乡人民的深情厚谊,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够拿出36个月的工资为乡亲们购买御寒衣物,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