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军遭到越军伏击,越军企图趁乱混入我军搞破坏,这时,黄招强临时想了一

受伤的梦娇 2025-07-18 08:23:04

1979年,我军遭到越军伏击,越军企图趁乱混入我军搞破坏,这时,黄招强临时想了一个口令,越军不知道,刚碰面就被打死了! 黄招强时任41 军 121 师 361 团 7 班班长。 1979 年 2 月 20 日深夜,越南谅山省宗梅地区的战斗正激烈。黄招强攥着冲锋枪,枪管上还沾着三小时前毙敌的血迹。 突然,一阵蹩脚的汉语传来:“缴枪不杀!” 这个 21 岁的广东河源小伙心头一紧 —— 越军特工想混进伤员队伍! 黄招强是 “塔山英雄团” 尖刀班的班长,本应在 809 高地冲锋。可 121 师师长李培江的命令改变了一切:“你们班留下,保护 27 名伤员和支前民兵!” 这位打过辽沈战役的老军人拍着他的肩膀说:“穿插部队需要有人挡住越军的‘咬尾战术’,这比拿高地更重要。” 黄招强咬着牙领了命,却不知道 121 师正面临对越作战中最严峻的考验。越军 346 师用 “竹签阵 + 特工袭扰” 的战术,专打后勤部队。 主力团正以每小时 5 公里的速度向高平穿插,而他带着 7 班护着伤员,在雨夜中艰难挪动 —— 伤员的呻吟、骡马的嘶鸣,让这支队伍成了越军眼里的 “肥肉”。 凌晨 2 点,队伍终于看到了吊桥。走在最前的黄招强闻到了硝烟味,这是越军常用的 “交叉火力陷阱”。 他立刻下令:“陈武贤带 3 人断后,其他人快速过桥!” 话音刚落,桥头两侧竹林里就喷出火舌,三名支前民兵瞬间倒在血泊中。 混乱中,黄招强发现两个 “伤员” 在黑暗里交换眼神。“有特工混进来了!” 他压低声音,“从现在起,过桥必须对暗号 ——‘塔山’!” 很快,那两个 “伤员” 往桥头挪,黄招强端枪顶住对方喉咙:“口令!” 对方一愣,他当即扣动扳机。事后才知,这两人是越军 346 师直属特工连的少尉排长,身上还藏着手雷。 大部分非战斗人员过了桥,黄招强转身就要冲回对岸。副班长王应军拉住他:“班长,连长说要保存有生力量!” 平时温和的黄招强猛地甩开他:“陈武贤他们还在那边!” 吼声盖过了越军的迫击炮声。 黄招强借着芦苇丛掩护摸到河边,听见打斗声。拨开芦苇一看,陈武贤被四名越军按在泥地里,满脸是血,手里攥着手榴弹却被按住。 他掏出最后一颗手榴弹,拉响后扔了过去。“轰隆” 一声,火光照亮四周。 黄招强趁乱冲上去,刺刀捅进最近一名特工的咽喉。另一名特工举枪瞄准,他飞脚踢中对方手腕,夺枪扫射,剩下两名越军也被击倒。 陈武贤醒来时,看到黄招强满身血污却腰杆笔直,正用匕首割越军尸体上的弹药带,收集能用的子弹。 之后救援王应军的行动成了经典。黄招强听见右边山坡有枪声,知道战友被围了。 他对陈武贤说:“你绕到左翼,我引开火力,你就扔手榴弹。” 说完,他故意在岩石后露身,朝越军扫了一梭子。 果然,十几名越军的火力全集中到岩石处。这时,陈武贤从侧后投出三颗手榴弹。 硝烟散后,黄招强踩着越军尸体走到王应军身边:“小子,活着回去记得请我喝茅台。” 王应军看着他新添的伤口,眼圈红了。 这场遭遇战从半夜打到天亮,整整七个小时。黄招强单人毙敌 11 名,俘虏越军少尉 1 名,创下 41 军穿插作战的单兵歼敌纪录。 押着俘虏回到师指挥所时,李培江师长握着他缠绷带的手:“你小子,比我当年在塔山还狠!” 战后,黄招强的事迹被写入《对越自卫反击战经典战例汇编》。他的 “口令识别法” 成了全军反特工教材,宗梅吊桥的战斗还被国防大学列为山地防御战教学案例。 1985 年,已是副师长的他重返战场,在战地日记里写:“每个战士的生命都值得用生命去守护。” 2007 年 10 月 21 日,驻港部队副参谋长黄招强在广州病逝,年仅 49 岁。 临终前,他拉着老战友陈武贤的手:“要是国家需要,把我的骨灰撒在宗梅吊桥……” 如今,河源市东源县的 “黄招强旧居陈列馆” 里,那支带弹痕的冲锋枪静静陈列着,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黄招强 1958 年生于河源,1976 年入伍,1978 年入党,从战士一步步做到驻港部队副参谋长,多次立功,被中央军委授予 “战斗英雄” 称号。 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奉献,事迹和精神值得永远铭记。

0 阅读:54

猜你喜欢

受伤的梦娇

受伤的梦娇

受伤的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