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堵中国使馆,中国正式发函韩国,这一次,中方动真格了。不是抗议,不是警告,是一纸严正函件送到李在明政府办公桌上,要求其“立即保护中国使馆安全与中国公民合法权益”。这不是客套话,而是中国罕见用强烈外交手段敲打一个所谓的“友好邻国”。 事件的起因,源于首尔街头部分人员的越界行为。上周末,数百名抗议者将中国驻韩使馆包围。他们不仅举着标语口号示威,更向使馆院内投掷矿泉水瓶。其中一人甚至试图翻越围墙,被安保人员拦截时仍言语不逊。使馆监控完整记录了全过程,从画面可见,不少参与者手持韩国国旗,显然是有组织的行动。 更让人警惕的是韩国政府的应对。事发后,韩国外交部嘴上说 “会保障外交机构安全”,转头却让警察 “别太较真”。这种敷衍等于给抗议者递了信号,第二天他们就敢堵死使馆侧门,害得工作人员只能绕后门上班,正常办公全被搅乱。这种对违法行径的纵容,才彻底惹火了中方。 深挖下去,这事儿背后藏着复杂的弯弯绕。李在明政府现在日子不好过,经济复苏乏力,民生问题一堆,国内政治势力斗得厉害。这种时候,“拿外部矛盾转移内部压力” 成了些人的惯用招。围堵人群里,既有极端民族主义者,也有被煽动的普通民众,情绪全被往 “对华强硬” 上引。更值得注意的是,2023 年韩国总统选举时,就有过针对中国使馆的小规模抗议,背后明显是政党在抢 “外交自主” 的话语权。这次又赶在中韩半导体、新能源合作磋商的节骨眼上,不排除有人故意想搅黄合作。 还有个更值得警惕的点:这类事件可能有 “外力推手”。从今年 2 月那个穿 “美国队长” 衣服想闯使馆的安某,到这次大规模围堵,参与者里都有和境外反华组织沾边的人。韩国情报部门去年就报告过,有境外势力通过加密软件给韩国民间团体发 “反华抗议指南”,教他们怎么躲法律制裁、怎么造舆论热点。这哪是单纯的 “民间抗议”,分明带着国际博弈的影子。 说一千道一万,韩国这么做,代价最终得自己扛。中国连续 18 年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2024 年双边贸易额超 3600 亿美元,韩国 42% 的半导体出口、30% 的汽车海外销量都靠中国市场。要是因为这点破事把关系搞僵,现代、三星这些企业的在华营收肯定先受冲击,本就困难的韩国经济只会更糟。 国际社会也在盯着。2022 年加拿大驻印度使馆被围,印度 48 小时内布了三层安保,总理还亲自道歉;2023 年日本驻菲律宾使馆遇袭,菲律宾总统直接下总统令把外交安全提级。对比之下,韩国这种 “冷处理” 已经让不少国家咋舌。有驻华使节私下说,要是这事儿没个了断,搞不好会形成 “破窗效应”,整个地区的外交秩序都受影响。 中国这次的态度很明确:外交机构安全不是 “可商量的事”,是主权国家的底线。接下来,中方可能会升级驻韩使馆安保,给在韩公民发更严的安全提醒;甚至在 WTO 备案韩国的违约行为,通过中欧班列、跨境电商微调对韩贸易流程,逼着韩国拿出真动作。 说到底,这事儿考验的不只是韩国的治理能力,更是中韩关系的成色。要是韩国能借这次机会,彻底查清背后的组织势力,把外交安全机制补牢,两国或许能重建互信;可要是还纵容这种事反复发生,中韩关系从 “合作共赢” 滑向 “摩擦不断”,对谁都没好处。韩国怎么选,接下来的动作最关键。
韩国,别再装糊涂了,这回中国是真的翻脸了。抗议者围堵中国驻韩使馆,喊口号、砸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