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连长刘玉明结束了军旅生涯,正准备转业离开部队。途经汽车站时,他看见一

雨后清新绿天 2025-07-18 03:43:51

1950年,连长刘玉明结束了军旅生涯,正准备转业离开部队。途经汽车站时,他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乞丐,起初并未在意,径直走了过去,但是,就在他踏上车厢的那一刻,一种莫名的不忍让他回头一望,惊讶地发现那位女乞丐正拼尽全力地追赶着即将开动的汽车。[微风] 1950年7月12日上午,徐州汽车站候车室里人声鼎沸,刘玉明拎着一个破旧的帆布包,手里攥着前往济南的车票,准备去粮食局报到。 突然,车窗外传来急促的呼喊声,一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女人正拼命追着即将发动的长途汽车,边跑边喊着什么。 刘玉明透过车窗仔细一看,整个人愣住了,那个女人正是他失散三年的妻子梁怀玉。 三年前的沂蒙山区,刘玉明和梁怀玉刚刚成婚,新婚第三天,部队接到紧急命令要开拔参战,刘玉明匆忙告别妻子就跟着队伍走了。 战争期间通讯中断,梁怀玉完全不知道丈夫的生死,她只知道他参加了淮海战役,其他一概不知。 战争结束后,梁怀玉开始四处打听丈夫的下落,她跑遍了沂南县的各个政府部门,民政科、武装部、派出所都去过,但没有任何消息。 有人告诉她,转业军人会集中到徐州接受安置,梁怀玉立即收拾了几件换洗衣服,带上仅有的十几块钱就出发了。 从沂南到徐州有300多公里路程,梁怀玉先是搭乘马车到县城,然后徒步走到临沂,再想办法搭车继续南下。 这一路走了半个月,她白天赶路,晚上就在路边的小店里对付一宿,身上的钱越来越少,最后几天只能靠吃窝头充饥。 到了徐州后,梁怀玉直接去了转业军人接待站,工作人员告诉她,确实有个叫刘玉明的山东兵,左肩有伤疤,已经分配到济南粮食局。 梁怀玉赶紧打听刘玉明什么时候出发,得知就在今天上午,她急忙赶到汽车站。 看到妻子的那一刻,刘玉明毫不犹豫地下了车,他走到梁怀玉面前,两人相视无言,眼泪却止不住地流。 围观的乘客和工作人员都被这一幕感动了,有人提议他们去照相馆留个纪念,还有人主动给他们凑路费。 在徐州照相馆,刘玉明和梁怀玉拍了一张合影,刘玉明在照片背面工整地写下,1950年7月12日于徐州,与妻重逢。 这张照片现在还保存在沂蒙革命纪念馆里,照片上的两个人虽然衣着朴素,但笑容格外真挚。 重逢后,刘玉明面临选择,是去济南粮食局工作,还是回老家陪伴妻子? 他想都没想就撕掉了车票,对他来说,妻子比前程更重要。 夫妻俩回到沂南老家后,刘玉明在县供销社找了份工作,梁怀玉则在村妇联帮忙,虽然收入不高,但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后来他们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儿子刘建国在县农业技术站工作,专门指导农民种植新品种,二儿子刘建军当了小学教师,三儿子刘建华在供销社接了父亲的班。 两个女儿也都嫁在当地,生活平静安稳。 刘玉明在供销社一干就是30多年,直到退休,他经常跟同事们说,那张去济南的车票是他这辈子撕得最值的一张票。 梁怀玉也经常回忆起那次追车的经历,她说当时根本没想那么多,就是想找到丈夫,哪怕他已经不记得自己了。 1980年代,已经50多岁的刘玉明偶然遇到一个济南来的商人,对方说起济南粮食局的往事,刘玉明这才知道,当年如果去了济南,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但他从来没有后悔过。在他看来,能和妻子孩子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梁怀玉2000年去世,刘玉明2005年也跟着走了,老夫妻俩最终合葬在沂蒙山的一个小山坡上,墓碑上刻着简单的字,此情此生,不离不弃。 他们的子孙后代现在已经遍布山东各地,但都记得这个关于爷爷奶奶的故事,每次家庭聚会,总有人会提起那张1950年的老照片。 这个故事让人想到,在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夫妻分离是常有的事,但能像刘玉明和梁怀玉这样重逢,并且选择相守一生的,实在不多。 也许正是因为经历过分离的痛苦,他们才更加珍惜在一起的时光。 信源: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

0 阅读:110

猜你喜欢

雨后清新绿天

雨后清新绿天

雨后清新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