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沂蒙妇女满口答应,5个小时内把桥修好,可当我军大部队到达后,她们竟然悠闲地站在河边,团长着急道:“修好的桥呢?”不料,他话音刚落不久,妇女们就两人一组,依次跳入水中。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7年5月,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华东野战军准备在山东沂蒙山区发起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孟良崮战役,对手是国民党部队中最精锐的整编第74师,为了完成战役的合围任务,部队需要迅速穿越汶河,从侧翼包抄敌军,但这条河却成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障碍。 汶河不算宽,水面约30多米,但水流急,河底滑,最重要的是桥早已被炸毁,原本可以依靠工兵搭建浮桥,但在那样的战场环境下,缺乏材料,也没有时间,指挥部下达命令,第九纵队第三营必须在五小时内穿过汶河,赶到指定位置,否则整个战局将面临巨大风险。 这时,战争背后的一股力量悄然出现,沂蒙山区的妇救会早已接到通知,做好了支援前线的准备,马牧池村的妇救会会长李桂芳,接到了最紧急的任务:在极短时间内帮助部队渡河,村里没有像样的桥梁材料,工具也早被征用,男人们上了前线,只剩下一群妇女、老人和孩子,面对困难,李桂芳没有退缩,她带领村里的姐妹们,开始从家中拆下门板、床板,甚至牛棚的木板,她们用布条绑紧,为防止木头进水,还用桐油简单涂抹,七块木板,32名妇女,这是她们所有的资源。 她们没有打算真正搭建一座桥,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间也根本不允许,她们的方案简单却极端——用身体做桥,木板只是战士们踩踏的踏板,真正承重的是她们的肩膀。 当天深夜,河边漆黑一片,只有远处传来的炮火声和偶尔的枪响提醒人们战争的临近,妇女们站在河边,河水冰冷刺骨,气温也低,她们把木板扛在肩上,两人一组进入水中,汶河的水深接近腰部,有的地方更深,水流不断冲击着她们的腿,她们必须牢牢站稳,不能有丝毫松动,不然整个“人桥”就会垮塌。 一块木板通常由四名妇女合力支撑,她们站在木板四角,用肩膀和手臂顶起板面,门板并不宽,也不平整,随着战士们一个接一个踏上去,木板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战士们身上背着枪支、弹药,有的还要扛着机枪,重量极大,特别是炮兵连通过时,两门山炮每门重达240公斤,八人抬一门,板下的妇女们几乎被压得弯下了腰。 河水灌进她们的鞋子,浸透裤腿,一些人牙齿打颤,但没有人离开,她们站成一条线,接力完成这场沉默的支援,整个过程持续了两个多小时,300多名战士成功通过汶河,提前赶到了战场指定位置。 这一段“人桥”的搭建,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也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妇女们的身躯就是桥墩,她们的坚持成了战士们冲向胜利的通道,在这段过程中,有人的肩膀被木板压得青肿,有的手掌磨出了血泡,河水冰冷刺骨,站久了,腿脚麻木,有几人上岸后甚至无法直立行走。 她们没有一人因此退缩,她们知道,战士们不渡河,战役就无法如期展开;而战役若失败,敌人反扑,整个沂蒙山区、她们的家园都会陷入险境,妇女们用自己的方式,把这场战斗扛在了肩上。 几天后,孟良崮战役打响,第九纵队第三营成功从侧翼包抄国民党74师,扭转战局,三天激战结束后,74师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阵亡,这场胜利成为解放战争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战士们打赢了仗,而那段“人桥”则成了他们心中永远的记忆。 战后不久,部队将“人桥”的事迹上报,李桂芳和她的32位姐妹成为支前模范,她们的名字没有全部留下来,但她们的事迹却被一代代流传,2000年,汶河旧址立起了32块花岗岩纪念碑,每块碑上刻着一位妇女的名字,以纪念她们当年在河水中用身体支起的那座桥。 沂蒙山区在整个解放战争中,贡献了无数像李桂芳这样无名英雄,根据资料统计,420万人口中,有120万人参与支前工作,妇女们占了大半,她们缝军衣、做军鞋、送粮草,推着独轮车翻山越岭,有人用乳汁救活伤员,有人藏匿八路军子女,有人守护烈士遗体直至牺牲。 这些人没有枪,没有军装,却和战士们一样,站在保家卫国的最前线,她们的脚步不是奔跑,而是坚定地站立;她们的武器不是钢枪,而是一块木板、一双布鞋、一颗不动摇的心。 今天回望那段历史,汶河已改道,芦苇丛生,岸边的纪念碑静静伫立,人们来这里,不是为了看一段河流,而是为了记住那些曾经站在水中的身影,她们用身体筑起的桥,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通道,更是战士心中的信念,是人民和军队之间最深的连接。 信息来源:沂南县人民政府——沂蒙大姐——李桂芳
1947年,沂蒙妇女满口答应,5个小时内把桥修好,可当我军大部队到达后,她们竟然
灵瑶醉花阴
2025-07-17 17:07:4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