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意去查了一下杨少华老师的葬礼上出现的一个花臂的纹身哥是谁?一查才知道这个花臂花腿的男人竟然是大家称之为"纹身哥"的大了。 这"大了"啊,说白了就是红白事里的"大拿"。我老家那边管这行叫"执宾",现在年轻人听着新鲜,搁以前可是丧葬里最吃香的行当——从搭灵棚到备纸扎,从安排吊唁到送骨灰入土,主家抓瞎的事儿,全得靠他们张罗。 干这行的得是"人精"。我听一跑殡葬服务的朋友说过,家属哭都哭不利索呢,哪顾得上记流程?该几点念悼词、几点开席、和尚道士怎么轮场,都得"大了"盯着。更关键的是,丧事里人多嘴杂,有亲戚嫌供品少了闹脾气,有朋友想多讲两句被拦,这时候"大了"得能圆场,三言两语把矛盾化解了,还得让主家觉得"这钱花得值"。 现在城里人办丧事,大多交给殡葬公司一条龙。可你以为这就省心了?上个月我表姑夫走,殡葬公司按流程走,结果骨灰盒尺寸不对,灵堂布置跟家属说的"庄重"差了十万八千里。"大了"一介入,当场联系手艺人改盒子,又调了盆景位置,半小时就缓过来了。朋友跟我说:"这行靠的不是力气,是人情世故——哪家馆子能赊账,哪个乐队靠谱,哪个道士真懂规矩,全在他们脑子里装着。" 最让我感慨的是,干这行的得"软硬兼施"。遇上不讲理的家属,得耐着性子哄;碰到占便宜的外人,又得硬气怼回去。我老家有个有名的"大了"老周,有回办丧事,亲戚非要多要两桌菜,老周把菜单往桌上一摔:"您要觉得不够,我把自个儿那份给您,但这规矩不能破——您吃的是主家的情分,不是我老周的面子。"那亲戚脸都红了,乖乖坐回位置。 说回杨少华老师的事儿,花臂纹身哥当"大了",乍一听挺扎眼,细想倒合理。丧事讲究"热闹而不招摇",可真遇上家属情绪激动、流程卡壳的时候,有个气场足的人镇场子,反而能让场面稳下来。就像老话说的"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但这"不要命"不是撒泼,是心里有底、手里有招。 其实现在这行也不好干。年轻人嫌晦气,愿意学的少;殡葬公司又抢生意,把简单流程标准化。可越复杂的事儿,越需要"大了"这种"老把式"——他们像是丧葬里的"润滑剂",没了他们,再体面的仪式都可能磕磕绊绊。
志姑姑的前夫哥到底是谁?难怪番大驴成了卧底志姑姑小时候一直在郭家村,他老家是那
【6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