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刘少奇到韶山,在毛主席旧居前迟迟不进:门匾是谁写的? 刘少奇1898年出生在湖南宁乡花明楼,家里是普通农户,种田为生。他小时候就爱读书,脑子灵光,1916年考进宁乡驻省中学,开始接触新思想,慢慢走上革命路。1921年,他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投身工人运动,组织过罢工,跑过上海、武汉、延安,参加过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当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忙着恢复经济、搞农业建设。1961年,他来湖南调研,专门跑了一趟韶山,走进毛泽东的老宅子,想看看这位领袖的故乡。 韶山这地方,离宁乡不远,属于湘潭县,毛泽东1893年出生在这儿。老宅是曾祖父买的地,传到他爹毛顺生手里,已经住了三代人。房子是典型的湘中农舍,青瓦灰墙,泥土地面,木窗竹椅,简简单单。毛泽东小时候在这儿长大,后来投身革命,1920年代就离开家乡。家里人死的死,走的走,老宅空了好多年,还被外人租住过一阵子,破得不行,屋顶漏雨,墙角长草。湖南解放后,毛泽东的族亲毛秋月接手照看这房子,修修补补,总算保住了。 1950年,湘潭县委有个干部叫毛华,过来韶山检查工作。毛秋月找到他,提了个建议,说这老宅子得挂个匾额,不然显得没牌面。毛华一听,觉得有道理,这可是毛泽东的家,得有点标志性东西。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弄块匾。写啥呢?那时候全国上下都在庆祝解放,街上游行标语经常写“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气势足,响亮得很。于是,县委商量后决定,匾额就写“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家”。写字的人选了毛宇居,当地老秀才,书法好,又是毛泽东小时候的老师,够分量。 毛宇居接下这任务,拿出宣纸毛笔,认认真真写下这十个字。匾额做好后,挂在老宅门前,乡亲们看了都觉得挺气派。来参观的人也多起来,站在门前指指点点,感慨这房子出了个大人物。1953年,毛秋月去北京看望毛泽东,提到这块匾。毛泽东听完,摆摆手,说“伟大”这词太重,不能用,回去得改掉。毛秋月赶紧点头,回来后找到湘潭县委,把这话转告了。 当时湘潭县委管事的是华国锋,年轻干练,办事麻利。他一听毛泽东的意见,立马开会讨论怎么改。干部们你一言我一语,琢磨半天,觉得“毛泽东同志故居”这几个字最合适,简洁明了,还尊重毛泽东不想夸大自己的意思。新匾还是请毛宇居写的,字体没变,内容换了。匾额挂上去,乡亲们围着看,觉得这称呼踏实,挺好。 1961年刘少奇来韶山,看到的就是这块“毛泽东同志故居”的匾。他站在门前,盯着“故居”俩字看了好久,总觉得有点别扭。“故居”这词,一般是给去世的人用的,毛泽东那会儿身体好好的,还在领导国家,咋能叫“故居”呢?刘少奇就提了个建议,说改成“旧居”更合适,意思是过去住过的地方,主人还在世。县委一听,觉得有道理,赶紧安排人改。没过几天,新匾做好,写上“毛泽东同志旧居”,还是毛宇居的字,挂在老宅门前。
1961年刘少奇到韶山,在毛主席旧居前迟迟不进:门匾是谁写的? 刘少奇1898年
历史破局者
2025-07-16 17:36:1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