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大乱,暂且先不说大量因没有军饷而造反的兵,明末北方的农民为什么要造反呢? 比较传统的观点认为,定是赋税太高,百姓被催逼得太狠,活不下去了,干脆就造反。 然而事实是,北方的赋税与江南相比,本来就低,而且一旦遭灾,明廷便会酌情予以赋税的减免,那为什么江南的百姓没反,北边的百姓却造反了呢? 其实在很多官员的记录中,真实的原因早已跃然纸上了,比如: 崇祯元年十月,陕西巡按御史李应公记载:连年凶荒,灾以继灾。至今岁而酷烈异常也。五月不雨,以至于秋,三伏亢旱,禾苗尽枯,赤野青草断烟,百姓流离,络绎载道。 崇祯二年,马懋才的记录:延安府无雨,草木枯焦,到八九月间,乡民争采山间蓬草剥食。到十月后,蓬草吃尽,则剥树皮而食。到年终,树皮又尽,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据记载:在1601~1644年的四十多年里,发生过两次连续八年的严重干旱。在河南,整整三年里未下过一滴雨。 正是由于灾荒之烈,百姓吃不饱饭,要么被饿死,不甘心被饿死的,只能铤而走险,选择去造反。 那有人又问了,灾荒如此严重,朝廷为什么不去救呢? 是不想吗?不是,崇祯皇帝简直忧心如焚,问题是要赈灾,钱从哪里来?连那么重要的军队的军饷都发不出来,赈灾的钱从哪里来? 明朝廷每年的税就那么点,到处都要用,还往往收不上来,各地皆有拖欠,以至于不仅赈灾没钱,给军队发饷也没钱。 所以归根结底的问题来了,朝廷没钱,百姓也没钱,偌大的一个大明朝,钱呢? 崇祯的老丈人,在李自成围京城的时候,不愿意掏钱给守城的京军,哭着喊着没钱,抠抠索索地拿出一万多两银子,李自成进城之后却从他家里抄出了五十多万两银子。 由此可见,银子都去了哪里。
雍正上位之后,一直觉得江宁织造府曹家很有钱,于是在雍正5年抄了曹家,花了3个月时
【159评论】【17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