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凭什么财政独立? 香港能实现财政独立,说白了靠的是 “一国两制” 下的制度优势和国际金融中心的硬核实力。您琢磨琢磨,全世界能不靠中央拨款、不发地方债还能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的地方,恐怕也就香港独一份了。这背后的门道,还得从港币这张 “王牌” 说起。 香港能玩转财政独立,首先得感谢港币这台 “印钞机”。作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每天经手的资金流动跟流水似的。就拿股市来说,港交所 2023 年全年成交额超过 20 万亿港元,光印花税就收了几百亿。更绝的是港币的联系汇率制度 ——1983 年起,港币就死死盯住美元,7.8 港元换 1 美元雷打不动。这招可太厉害了,既能让国际资本放心把钱搁这儿,又能让香港在国际贸易里稳赚汇率差。您想啊,全球各大银行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每天光是外汇交易手续费就得给香港政府贡献多少真金白银? 再说说税收这块儿。香港的税简直低得让人眼红:企业利得税最高才 16.5%,而且首 200 万利润只收 8.25%;个人薪俸税更是按阶梯税率来,年收入 20 万港元以下的人几乎不用缴税。就这税率,哪个跨国公司不心动?苹果、谷歌这些巨头都把亚太总部设在香港,每年光是企业所得税就能让香港政府赚得盆满钵满。更绝的是香港没有增值税、遗产税和资本利得税,这相当于给全球资本开了个 “免税天堂”,您说能不吸引人吗? 土地出让这块儿也是香港财政的一大支柱。虽说香港地少人多,但政府手里攥着大量土地储备。就拿 2023 年来说,光卖地就进账 420 亿港元。而且香港的土地出让不是一次性卖断,而是采用 “批租制”,一块地能分 75 年、99 年甚至 999 年收钱,细水长流地往财政库里灌水。更聪明的是,香港把卖地收入和日常开支分开管理,专门设立 “土地基金”,用投资收益来平衡财政,这招可比内地很多城市 “一锤子买卖” 的卖地模式高明多了。 还有个关键因素容易被人忽略 —— 香港的财政储备。截至 2023 年底,香港的财政储备高达 1.2 万亿港元,相当于全港 18 个月的政府开支。这笔钱可不是死的,而是交给外汇基金去投资全球股市、债市,每年光投资收益就能赚几百亿。2008 年金融危机那会儿,香港政府就是靠这笔储备稳定了楼市和股市,愣是没让金融海啸把自己掀翻。 有人可能会问:香港这么搞,中央不管吗?其实《基本法》第 106 条早就白纸黑字写着:香港保持财政独立,财政收入全部用于自身需要,不上缴中央。这就好比给了香港一个 “财政自治权” 的尚方宝剑。更妙的是,香港虽然财政独立,但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反而更紧密了。就拿沪深港通来说,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买港股,香港政府照样收印花税;香港的金融机构帮内地企业海外上市,佣金和服务费又能赚一笔。这种 “背靠祖国、联通世界” 的独特优势,让香港既能享受内地的市场红利,又能保持自己的国际金融地位。 最让人服气的是香港政府的理财能力。人家每年的财政预算案都得拿到立法会吵上几个月,每一分钱都得掰成八瓣花。就拿 2023 年来说,政府一方面给市民发 5000 港元消费券刺激经济,另一方面又给企业减税、补贴中小企业,愣是在疫情冲击下实现了财政平衡。这种 “开源节流” 的本事,可比那些靠借债过日子的地方政府高明多了。 说到底,香港的财政独立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制度设计、金融实力和理财智慧实打实拼出来的。当年英国殖民时期留下的法治基础、自由市场传统,加上回归后 “一国两制” 的保驾护航,让香港成了全球独一无二的 “财政特区”。现在您明白了吧:香港能兜里有钱腰杆硬,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把金融、税收、土地这些资源玩得团团转的真本事。这也给那些整天琢磨 “躺平” 的地方提了个醒:真正的财政独立,还得靠自己的硬核实力说话!
一国两制已经不可能了!王毅外长明确表示:从今往后,台湾只能是“中国台湾省”,再也
【7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