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 年,民国军学泰斗,斯大林口中的 “战略家” 杨杰,曾向主席提出过一个绝密的大胆构想,先攻打台海,彻底切断蒋介石的退路,然后再一举歼灭蒋介石。 那年深秋,香港的枫叶正红,杨杰在弥敦道的咖啡馆里铺开地图,手指沿着海岸线划过。 辽沈战役的炮声刚过,他对着中共联络员沉声说:“蒋介石的主力快打光了,下一步必定是退守台湾。” 咖啡杯里的热气模糊了他鬓角的白发,这位曾在日本陆军大学以第一名毕业的军事家,指尖落在台湾岛的位置,“这道海峡,会成为他最后的屏障。” 杨杰的军事嗅觉,早在三十年前就显露锋芒。1906 年,《辛丑条约》的墨迹未干,17 岁的他揣着凑来的盘缠,走进保定北洋军官学堂。 课堂上,日本教官嘲笑 “中国军队不堪一击”,他当场用日语反驳:“武器不如人,不等于骨气不如人。”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正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的他,连夜扒上回国的货轮,在上海带兵冲锋时,绑腿里还藏着没写完的毕业论文。 1924 年,杨杰从日本陆军大学毕业,校长特意将天皇御赐的军刀赠给他,这是该校首次将这份荣誉授予中国学员。 回国后,他在北伐战争中展现出惊人的战略天赋 —— 指挥第十八军时,他绕开敌军主力,直插江西樟树镇,断了孙传芳的补给线,被同行称为 “会飞的参谋长”。 1931 年执掌陆军大学期间,他写下《国防新论》,扉页上题着 “强国必先强兵,强兵必先强心”,这本书后来成了国共两军校级以上军官的必读书。 斯大林对他的赏识,源于 1938 年的莫斯科之行。作为驻苏大使,杨杰用三个月时间,说服苏联高层同意援助中国 1200 架飞机、1600 门火炮。 谈判桌上,他拿着自制的沙盘,向斯大林演示 “持久战如何拖垮日军”,这位苏联领袖听完,对身边人说:“这个中国人,比多数苏军将领更懂战略。” 那些从苏联运来的物资,在武汉会战中帮了大忙,而杨杰却因此被蒋介石猜忌 ——“他跟苏联走得太近了”。 1948 年的那个构想,藏着杨杰对时局的精准判断。他在给中共的信中写道:“蒋介石若退台湾,必引美国介入,届时跨海作战将难上加难。” 他甚至草拟了具体方案:争取国民党海军起义舰艇组成 “突击舰队”,利用夜雾掩护在高雄登陆;同时策动台湾本地士绅,动摇蒋介石的统治基础。 可惜,当时解放军的海军仅有几艘改装的渔船,空军更是只有缴获的几十架老式战机,粟裕将军虽奉命筹备攻台,最终也因实力悬殊而搁置。 杨杰的反蒋立场,早已不是秘密。1945 年,他联合谭平山成立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公开指责蒋介石 “独裁误国”。 1948 年加入民革后,他成了国民党特务的眼中钉,住宅周围常年有保密局的人盯梢。 即便如此,他仍冒着风险,在重庆、昆明等地策反国民党将领。 有次在刘文辉的宴会上,他借着酒劲对在座军官说:“跟着蒋介石,只有死路一条;投向人民,才能保住晚节。” 1949 年 7 月,一封策反信的截获,让杨杰的处境岌岌可危。 保密局西南特区区长徐远举拿着信向蒋介石邀功,蒋介石在上面批了四个字:“就地正法”。 杨杰得到消息时,正在昆明整理起义名单,他连夜将名单缝进棉衣夹层,乘最早一班飞机逃往香港。 临行前,他对副官说:“我这条命不算什么,不能让起义计划受影响。” 香港轩尼诗道 302 号成了他最后的落脚点。1949 年 9 月 19 日晚,两个冒充送信的特务敲响了门。 杨杰接过信封,刚抽出信纸,就听到枪声 —— 子弹从胸口穿入,他倒在血泊中时,手里还攥着那张写着 “台湾作战构想” 的残页。 三天后,消息传到北京,毛主席在政协会议上提到这位未到场的代表,说:“杨杰先生的战略眼光,值得我们学习。” 1951 年,杀害杨杰的特务陈家庆在广州被处决;1982 年,杨杰被追授革命烈士称号。 他留在陆军大学的讲义,后来成了解放军军事学院的教材;而他 1948 年提出的台海构想,虽因时势未能实现,却为后来的对台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如今,云南大理的杨杰故居里,还陈列着他当年用过的沙盘和军刀。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国防新论》的泛黄书页上,那句 “强心先于强兵” 的字迹,依然清晰如昨。
1937年6月,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被斯大林以“间谍、背叛祖国、准备恐怖
【7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