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刘整,文武全才,战功赫赫,可是遭遇是有功不赏,冷落,嫉妒。这境遇听着就让人憋屈,却实实在在戳中了南宋末年官场的死穴——一群只会空谈的文官,把能打仗的武将逼得走投无路。 刘整原本是金朝人,后来归降南宋。这人天生就是块打仗的料,不仅能提刀上马砍人,还懂排兵布阵,比那些只会啃书本的将领强多了。他刚到南宋时,跟着孟珙打仗,在信阳城下,一马当先爬上城墙,硬生生撕开个口子,立下头功。孟珙拍着他的肩膀说:“你这本事,将来必成大器。” 可大器的路,从来不好走。南宋朝廷里,文官向来瞧不起武将,尤其是刘整这种“降将”出身的。他在四川任职时,打了场大胜仗,把蒙古军打得屁滚尿流,缴获的战马就有上千匹。按说这功劳,至少得升个官,赏点金银吧?结果朝廷下了道圣旨,就给了几句不痛不痒的表扬,连个像样的赏赐都没有。 刘整不是没挣扎过。他托人给临安城里的宰相贾似道递过信,想说说自己的难处。可贾似道眼里只有权力,哪管边关将士的死活?他觉得刘整这种武将,只要能守住地盘就行,给多了好处反倒是麻烦。那封信石沉大海,连个响都没听见。 蒙古人倒是看在眼里。他们知道刘整的本事,也知道他在南宋受委屈,就派人偷偷找他,许了高官厚禄,说只要他归降,立马让他当万户长,掌管四川的兵权。刘整一开始骂骂咧咧地把人赶跑了,他心里还念着南宋的好,觉得自己是宋臣。 转折点是在泸州。俞兴借着查账的由头,把刘整的亲信抓了几个,严刑拷打,逼他们说刘整谋反。刘整得知消息时,正在营里看地图,手里的笔“啪”地掉在地上。他看着窗外那些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士兵,突然觉得心凉透了。自己提着脑袋保家卫国,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猜忌和陷害。 当晚,刘整召集部将,喝了场闷酒。他红着眼说:“我等为大宋流血流汗,可朝廷待我等如草芥。如今蒙古势大,南宋怕是撑不住了,你们若想走,我不拦着。”士兵们跟着他出生入死多年,早就对朝廷寒了心,异口同声地说:“愿随将军!” 第二天一早,刘整打开泸州城门,向蒙古军投降。消息传到临安,贾似道还不以为意,说:“一个降将而已,没了他,大宋照样转。”可他不知道,刘整手里握着南宋西部防线的布防图,还知道宋军的软肋在哪儿。 归降蒙古后,刘整像是换了个人。他给忽必烈献了条毒计:先打襄阳,襄阳一破,南宋的门户就开了。他还亲自训练蒙古水军,把自己毕生的本事都拿了出来。以前在南宋时,他的计谋总被当成“胡言乱语”,到了蒙古,忽必烈却言听计从,让他当了都元帅,全权负责攻打襄阳。 襄阳城下,刘整看着城墙上那些曾经的同僚,心里五味杂陈。他没喊什么“顺我者昌”的口号,只是下令攻城。蒙古军的战船,是他亲手设计的;攻城的战术,是他琢磨多年的。南宋的守军怎么也想不通,那个曾经为大宋浴血奋战的刘整,怎么就成了最可怕的敌人。 后来有人说,刘整是“汉奸”,是“叛徒”。可回头看看,是谁把他逼到这份上的?南宋朝廷的那些文官,一边享受着武将用鲜血换来的安稳,一边又用最刻薄的心思猜忌他们。这种自毁长城的操作,比蒙古人的刀枪更伤人。 刘整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南宋末年的荒唐。一个朝廷要是容不下有本事的人,反倒把奸臣小人当宝贝,那离亡国也就不远了。襄阳城破的那天,刘整站在城楼上,望着滚滚长江,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哭。 信息来源及参考书籍:《宋史·刘整传》、《元史·刘整传》、吴蔚《宋慈洗冤录》
南宋刘整,文武全才,战功赫赫,可是遭遇是有功不赏,冷落,嫉妒。这境遇听着就让人憋
古往趣话社
2025-07-15 17:32:50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