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朋友告诉我两个消息,都与中国制造有关。第一个,日系车在华不流行了。第二个

我自悲悯 2025-07-15 13:15:03

一位日本朋友告诉我两个消息,都与中国制造有关。第一个,日系车在华不流行了。第二个,中日技术人才流向变了。 日本朋友说的这两件事,表面看是两条平行线,细琢磨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变化,已经远远超出汽车行业的范畴。 过去满大街的日系车如今少了,不是中国人不爱开车了,而是造车的人和开车的人都换了思路。这背后藏着中国制造业爬坡过坎的真实轨迹。 老牌车企放下身段,是中国市场教的第一课。当中国本土电动车横冲直撞时,那些曾经被捧上神坛的日本品牌,突然发现自己也得跟着变。 价格战打得凶,新车上市没几个月就降价几万块,这在过去简直不敢想。更关键的是话语权变了,研发中心从东京搬到上海,中国工程师说了算;智能系统找中国科技公司合作,不再关起门来自己搞。 连雷克萨斯这样的高端牌子,都破天荒在中国单独建纯电工厂。这些动作,说白了就是认准了一个理,在中国卖车,得按中国的规矩来。这不是简单的市场策略调整,而是整个产业逻辑的重构。 日本这些年确实缺人,特别是懂技术的。他们放宽签证、给补贴、甚至硕士毕业一年就能拿永住,着急上火地抢人才。 但有意思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侨专家开始把目光转回国内。不是日本不够好,而是中国城市伸出的橄榄枝更对胃口。 杭州在东京设人才中心,福州和日本签教育合作备忘录,徐州直接请华侨专家团去对接项目这些不是临时起意的活动,而是扎扎实实搭平台、建渠道。 中国城市吸引人才,不再靠简单的高薪挖角,而是用产业链、科研环境和上升空间说话。 汽车产业的转身和人才流向的逆转,其实是同一股力量在推动。日系车在中国调整战略,本质上是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认可,技术人才愿意回来,看中的是中国产业升级带来的机会。 这种变化不是谁规划出来的,是市场自己用脚投票的结果。 中国制造正在赢得更多尊重。这尊重不是别人施舍的,是实打实干出来的。 日系车放低姿态搞本土化,技术人才主动选择回国发展,这些现象背后是产业链条的重塑和价值链的重新分工。 制造业的较量从来不只是比谁工厂大、机器新,更要比谁能让全球最聪明的脑袋和最灵巧的双手愿意留下来、干出彩。 这场静悄悄的变化,或许比任何销售数据都更能说明问题中国制造正在从“跟跑者”变成“规则改变者”。 参考资料:本田中国上半年销量同比下滑24%——界面新闻

0 阅读:75

猜你喜欢

我自悲悯

我自悲悯

生气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