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朝鲜战争中,7名弹尽粮绝的志愿军战士,数百名英军重重包围,就在敌人冲到近前时,19岁的小战士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吹响了冲锋号,谁知,竟然吹出来一个特等功! 1951年的朝鲜半岛,志愿军347团7连的战士们趴在冻土上,哈出的白气刚飘起来就被风打散。 山下公路上,英军来复枪团的卡车正轰隆隆往后撤,谁也没想到,这场阻击战会让司号员郑起的名字,跟那把黄铜军号一起,永远刻在战史里。 7连接到的命令是死守公路旁的制高点,这地方就像个瓶塞,堵着英军退往汉城的最后通道。 天刚蒙蒙亮,英军的炮弹就铺天盖地砸过来,工事是连夜挖的,黏土混着冻土,看着结实,在炮弹面前跟纸糊的一样。 上午十点,英军的坦克从公路拐弯处钻出来,炮口对着阵地突突冒火,土木工事被炸成粉末,战士们只能蜷在弹坑里,听着头顶的炮弹呼啸而过。 打到下午,阵地前沿的尸体摞了两层,郑起扶着墙想喘口气,回头看见指导员趴在战壕边,手里还攥着没发完的手榴弹,后背的棉衣被血浸成了黑紫色。 连长厉凤堂的腿被弹片削开,骨头碴子都露出来了,副连长带着两个战士冲出去扔炸药包,没跑几步就被机枪扫倒在雪地里。 郑起摸了摸胸前的军号,冰凉的铜皮贴着发烫的皮肤,全连算上他只剩7个人,有两个还受了重伤,胳膊吊在脖子上。 重伤的连长从怀里掏出枪管,血糊糊的手指在他手背上点了三下,那是“守住阵地”的意思,全连都知道这暗号。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英军的坦克已经碾到了阵地前沿,履带压着碎石子咯吱响,步兵端着刺刀往上冲,黄头发在暮色里看得清清楚楚。 最后一枚手榴弹扔出去,炸起的雪沫还没落地,郑起突然爬出战壕,他踩着战友的遗体站到最高处,军号举到嘴边,左胳膊的伤口还在流血,顺着军号往下滴,在铜皮上积成小小的血珠。 “嘀嘀哒嘀嘀嘀——”冲锋号声突然刺破炮声,正在爬坡的英军突然停住,刺刀举在半空,你看我我看你。 他们打了一整天,从没见过这阵仗,快被打垮的对手居然敢站出来吹号?郑起站在那里,军号举得高高的,伤口疼得钻心,可他硬是挺着没动。 混乱中不知谁喊了句“志愿军主力来了”,整群人跟被踩了尾巴的猫似的,掉头就往山下跑,有个英国兵慌得摔进雪沟,爬起来鞋都跑丢了,光着脚往坦克后面钻。 后来赶到的志愿军主力,在山谷里追上了这群还在慌不择路的溃兵,郑起等人终于得救了。 有人说那是英军自己吓自己,可战场上的勇气从来都能传染,你敢站着,敌人就可能趴着;你敢拼命,敌人就可能认怂。 就像郑起,平时背的不是枪是号,吹号的时候比谁都认真,可真到节骨眼上,他能扛起指挥的担子。 这就是人民军队的厉害之处,不是只有军官能当英雄,每个兵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只要需要,随时能站出来。 后来郑起去北京见毛主席,19岁的小伙子穿着新军装,紧张得手心冒汗,怀仁堂里灯光明亮,他坐在六十六号桌,偷偷数着桌子,发现自己离毛主席就隔一张桌。 上菜的时候,他盯着自己的碗筷,想起小时候讨饭用的破瓷碗,眼泪差点掉下来。 轮到敬酒,他端着酒杯的手直抖,走到毛主席面前,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就说出一句:“毛主席,我敬您一杯。” 毛主席握着他的手,问他从前线来?他光顾着点头,忘了要敬礼。 回部队后,战友们围着他问:“毛主席的手啥样?”郑起红着脸说:“热热的,又厚又软。” 那把军号现在安安静静躺在博物馆里,玻璃柜里的灯光照着铜锈裹着的血痕,像在跟来往的人说:真正的英雄从不是天生的,是在该站出来的时候,没往后退一步。 现在去釜谷里,山岭上的弹坑早被野草填满,公路上车来车往,谁也看不出这里曾打过那么惨烈的仗。 这世上哪有轻轻松松的胜利,不过是有人在该扛的时候,硬扛住了而已。 就像现在工地上的工人,车间里的师傅,守在边疆的战士,他们不一定知道郑起的名字,可骨子里那股子不服输的精神,跟当年釜谷里阵地上的军号声,其实是一个样的。 【评论区聊聊】让我们再次向志愿军英雄致敬!
1951年朝鲜战争中,7名弹尽粮绝的志愿军战士,数百名英军重重包围,就在敌人冲到
墟史往事
2025-07-15 10:57:22
0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