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军在华北地区补充的兵员大都是娃娃兵。6月18日,驻扎在栾城的两百多

古往奇趣角 2025-07-14 16:51:46

1945年,日军在华北地区补充的兵员大都是娃娃兵。6月18日,驻扎在栾城的两百多日伪军准备血洗南高村,然而他们却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要不是小伙子们年轻、跑得快,估计都得交代在那里了! 1945年,抗日战争快要收尾,日军在华北已经撑不下去了,兵力严重不足,只能抓些十几岁的“娃娃兵”凑数。这些小年轻连枪都拿不稳,咋可能打赢仗?可日军头子山田一郎偏不信邪,听说栾城县南高村没了八路军主力,就带了200多日伪军去扫荡,想捞点功劳。他哪知道,村民们早有准备,这场仗的结果,怕是要让他大跌眼镜。 到1945年,日本在华北的日子不好过了。主力部队被调去别处,剩下的人手不够,只能从日本本土和其他占领区抓些年轻小子充数。这些“娃娃兵”大多是十五六岁的少年,没上过战场,连基本的军事训练都没咋搞过。扛着枪走路都晃晃悠悠,更别提打仗了。栾城县这支日伪军也是这德行,总共200多人,日军里大半是娃娃兵,剩下的是伪军——要么是被逼的,要么是想混口饭吃的本地人,压根没啥斗志。 指挥这帮乌合之众的是山田一郎,一个刚从军校毕业的少佐,才二十出头。这家伙没啥实战经验,满脑子想着立功,觉得自己带人扫个小村庄还不手到擒来?可他不知道,战争不是光靠人多就能赢的,更何况他手下这群娃娃兵连纪律都谈不上,上战场就跟赶鸭子似的。 南高村可不是好惹的。这地方是八路军的“模范村”,村里老少爷们儿都跟日军干过仗。村里的民兵队长张福贵,五十多岁,当过游击队员,经验老道。他带着村民挖了地道,把村子弄得跟堡垒似的。这些地道四通八达,出口藏得可巧妙了,有时候在灶台底下,有时候在田野里,敌人压根摸不着头脑。 除了张福贵,还有个年轻小伙子叫赵二愣子,二十来岁,胆大心细,是村里的愣头青。他从小听抗战故事长大,对日军恨得牙痒痒,主动加入民兵队,跟着张福贵干。赵二愣子动作快,手榴弹扔得准,经常带着几个小伙子去侦察敌情。村民们在他们俩的带领下,攒了不少土枪和手榴弹,还备了粮食弹药,就等着日军上门。 1945年6月18日早上,日伪军200多人摸到南高村,想趁着八路军主力不在来个突袭。山田一郎觉得这村子没啥抵抗力,带着人就往里冲。可他哪知道,村民们早就在地道里埋伏好了。张福贵盯着敌情,冷静指挥,赵二愣子带着人从侧面搞偷袭。枪声一响,日伪军就懵了,娃娃兵吓得四处乱跑,伪军也磨洋工不想拼命。 村民用地道打得灵活,出其不意。日军这边人数虽多,可完全使不上劲。娃娃兵没经验,听到枪声就慌,手榴弹炸过来更是乱成一团。山田一郎想组织反击,可手下人压根不听使唤,有的跑,有的躲,最后只能带着残兵撤退。这仗打了几小时,日伪军扔下不少尸体和装备,灰溜溜跑了。 南高村这一仗把日军打怕了,可他们咽不下这口气。之后几天,又调了些人马过来,总数加到500多,想再攻一次。可村民也不是吃素的,地道系统越挖越完善,还加了陷阱和射击孔。张福贵带着人设埋伏,用麻袋堵住地道口,把敌人引进来打。赵二愣子带着小伙子们冲锋陷阵,手榴弹扔得日军抱头鼠窜。 打了十多天,日伪军损失100多人,南高村这边只牺牲了3个。日军终于扛不住了,把南高村列为禁区,再不敢来犯。这帮娃娃兵要不是跑得快,估计真得全交代在这儿了。山田一郎呢?因为打得太烂,被上头骂得狗血淋头,没多久就灰头土脸回了日本。 南高村这一仗,靠的是村民的智慧和胆量。张福贵用经验指挥全局,赵二愣子凭着一股子狠劲冲在前头,村民们团结一心,才把日军这帮乌合之众收拾得服服帖帖。这事传出去,附近村子都受了鼓舞,抗日斗志更旺了。 战后,张福贵带着村民修房子、种地,日子慢慢好起来。他老了以后,常跟孩子们讲抗战的事,让他们别忘了那段历史。赵二愣子后来参了军,打解放战争立了功,回来后还当了民兵队长,带着大家修水利,把村子搞得红红火火。南高村的抗战故事,就这么传了下来。

0 阅读:89
古往奇趣角

古往奇趣角

奇趣视角,发现历史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