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和大宋为啥没打过仗呢?因为两边都不太清楚对方真正的实力,所以心里都有些发怵。

不看风景的万科 2025-07-13 09:40:21

大理和大宋为啥没打过仗呢?因为两边都不太清楚对方真正的实力,所以心里都有些发怵。大理这边,可是亲眼看着唐军直捣洱海,把当时强盛无比的南诏国打得一败涂地,再也没能恢复元气。 对于大理来说,唐朝天宝年间那几仗实在太刻骨铭心了。当时云南一带的南诏国,那可算是叱咤风云,想跟鼎盛时期的大唐掰腕子。唐朝虽然付出了代价(李宓率军全军覆灭的“天宝战争”),但后续调整策略,联合回鹘,在太和城大破南诏精锐,摧毁其王城,把强盛一时的南诏打得元气大伤,最终衰亡。 这惨痛的历史记忆深深烙在大理段氏的基因里。他们立国是在南诏废墟上,亲眼目睹过中原王朝一旦认真起来,其雷霆万钧的力量能有多恐怖。虽然宋朝不是唐朝,但中原王朝带来的那种潜在威胁感是血脉里传下来的。 大理人自己心里也清楚,自家这点地盘和家底,跟全盛期的南诏比都有差距,更别说对拥有亿万人口、动员潜力深不见底的宋朝了。这份根植于历史教训的“敬畏”,让大理对任何主动挑战宋朝的行为都非常谨慎,甚至可以说是本能地回避正面冲突。 另一方面,对于大宋而言,对大理的感觉也非常别扭。宋朝君臣对西南的了解确实很有限。在他们眼里,大理就是过去那个“麻烦制造者”南诏的后继者。南诏当年敢打敢拼的形象,在宋朝的档案里还是存在的。 宋朝皇帝赵匡胤画地图“玉斧划河”的传说,无论真假,都反映了宋初对西南的一种战略模糊和刻意疏远——我知道那边有个邻居,好像不太好惹,跟我又不是一条心,那我干脆当看不见,少来往! 宋朝在西南的军事力量投入远不如其对北方的辽、金、西夏。北宋也好,南宋也好,它精锐部队、战略注意力,死死地钉在北方和西北的漫长边防线上。辽国的铁骑,西夏的“铁鹞子”,后来的金军、蒙古,哪个不是能直接威胁朝廷存亡的灭顶之灾? 相比之下,盘踞西南一隅、偏安一隅的大理,对宋朝来说更像一个“不太熟但听说家里可能有点不好惹”的远方亲戚,而不是一个非得你死我活解决的敌人。宋朝对大理真实的家底到底有多厚(兵有多少?战斗力多强?组织能力如何?山里头藏着啥?),其实心里也没底。 既然你不来惹我,我又犯不着主动去摸你的老虎屁股,尤其是在北边压力山大的情况下。这种“不了解”加上“更关注北方强敌”的心态,使得宋朝对大理也倾向于保持距离,不愿主动挑起冲突。它也怕被大理缠住,消耗自己本已捉襟见肘的国力。 大宋朝的核心区域主要在黄河、长江中下游的平原、丘陵地带,而大理的核心则是在“无平地半尺”的云贵高原上。这两者之间隔着横断山脉、金沙江、乌蒙山这些极其高大、险峻、丛林密布、瘴气弥漫的山河之险。 军队要通过,比登天还难!粮草辎重运输更是噩梦。古代那个交通条件,组织大规模进攻的难度和成本高到无法想象。想想唐朝打南诏付出多大代价?宋朝就算想打,也得掂量掂量后勤能不能跟上,兵员在高山峡谷、瘴疠之地能保存多少战斗力。 这种天然的地理障碍,是阻隔战争最有效的物理屏障。两边都心知肚明:越过这道屏障打仗,杀敌一千,自身损耗恐怕一千五都不止,实在是赔本买卖。 从赵匡胤开始,“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思想就刻在骨髓里。它对内严防死守地方割据,对外则专注于应对来自北方、西北的巨大威胁。辽国(后是金国、蒙古)能直接威胁开封(后是杭州),甚至灭国;西夏则在西北屡屡犯边,阻断丝路,牵制大量军队。 宋朝有限的国力、有限的精锐部队(禁军和边军),必须优先投入保命的第一线——长城沿线。西南的大理?它缺乏大规模主动出击、威胁宋朝核心区域的意愿和能力。因此,在宋朝的战略棋盘上,大理连个需要花大力气对付的对手都算不上,顶多算个需要适当防备、避免后方生乱的存在。 在北方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宋朝绝无意愿、也绝无可能抽调重兵去西南打一场胜负难料、投入产出比极低的“开拓战争”。把宝贵的资源浪费在西南,那就等着被北方的强敌捅穿老巢吧! 大理段氏认清现实,佛系生存。 大理国开国君主段思平以及后继者们,非常明智地吸取了南诏灭亡的惨痛教训。他们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低调发展、专注内治、和平外交的路线。他们放弃了南诏那种四处扩张的策略,统治核心牢牢控制在云南及其周边合适区域。 文化上,大力推崇佛教(号称“妙香佛国”),这对内有利于安抚各部族、整合民心,对外则传递一种温和不具扩张性的形象。对待宋朝,态度放得非常低,从开国之初就主动称臣纳贡。大理的目的很明确:只想在自家院子里安安静静过日子,绝不想步南诏后尘。他们也深知,以自身实力挑战宋朝,如同螳臂当车。这种清醒的、近乎“佛系”的定位,极大地减少了自身对宋朝的威胁感。

0 阅读:88
不看风景的万科

不看风景的万科

不看风景的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