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身农村,两度辍学却考入北大,青春定格在24岁,葬礼破格在八宝山进行。 2003年9月2日,北京八宝山公墓里哀乐低回。北大教授区三强亲自为一个二十四岁的姑娘写碑文,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在追悼会上念悼词。 这是北大头一回在这么高规格的地方给学生办追悼会。八宝山埋的可都是革命先辈和国家功臣,这个姑娘凭啥能有这待遇? 她叫张培祥,1979年生在湖南醴陵一个小村子里,家里祖祖辈辈靠种水稻过日子。 张培祥家穷得叮当响。她爹常年生病,腰都直不起来;她妈得了小儿麻痹症,只有右手能动。 别人家一天干完的农活,她爹妈得花好几天。张培祥五岁就开始做家务,洗衣做饭、砍柴采茶,样样都会,还下地帮爹妈干活。后来弟弟出生,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可这姑娘天生爱读书。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第一,记忆力和理解力更是惊人。一本几十万字的书,别人得读几个星期,她一天就能看完。 有一回,当老师的姑父借她一本文学名著,第二天她就还书,还能把故事讲得头头是道,还说出自己的想法,姑父都惊呆了。 但家里实在供不起她读书。十岁那年,她爹咬着牙让她退学。张培祥躲在被窝里哭了一整夜,第二天又跟没事人似的去干活。 她姑姑心疼她,把她接到自己家,出钱供她上学。张培祥特别珍惜这个机会,学习特别用功,每天都学到深夜。 十四岁那年,她爹的病越来越重,家里没钱买药。她妈挑着两担米去集市卖,一担八十多斤,一担六十多斤,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 米贩子压价,最多只肯出一块零八分,她妈坚持要卖一块一,没谈拢,母女俩又把米挑了回去。张培祥的肩膀都磨破了,心里埋怨妈太固执。 第二天,她们又去了十几里外的集市,才把米卖出去。这段经历后来被张培祥写进了《卖米》这篇文章里。 这篇文章得了北京大学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好多人都说能选进语文教材。 张培祥学习更努力了,考上了醴陵一中,却因为交不起学费,只能去乡下中学。她堂叔在醴陵四中教书,不忍心看她耽误前程,托关系把她转到四中。 高二时,她爹咳嗽得厉害,她妈又做了手术,家里实在供不起她了。张培祥辍学去深圳打工,在饭店当洗碗工。 四中的罗校长知道后,辗转四个月找到她,劝她回学校。罗校长发动师生捐款,还帮她找了资助人,解决了她的学费问题。 1997年,张培祥以株洲市第一、全省第五的成绩考上北大法学院。她带着亲朋好友凑的一千块钱去北京,大学期间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半工半读,还经常给家里寄钱。 在北大,她成了风云人物,在图书馆看了好多书,开始写小说。她以“飞花”为笔名,写了《大话红楼》,把《红楼梦》里的人物放到《大话西游》的时空里,幽默又有现代思想,在高校BBS上特别火。 本科毕业后,张培祥保研,导师区三强很欣赏她,帮她申请助学岗位,还介绍她去北京电视台做策划、写台本。 2003年,她给湖南电视台策划了《新青年》栏目,还担任前三期的嘉宾主持。她用赚的钱给爹妈看病,供弟弟上学,日子慢慢好起来了。 可天不遂人愿。2003年,张培祥开始头晕、发热、乏力,她以为是累的,没在意。直到站都站不稳了,才去医院,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她才24岁啊!老师同学都去医院看她,她却很乐观,说既然改变不了命运,就把剩下的日子过精彩。在病房里,她还坚持写《大话红楼》。 2003年8月27日,张培祥走了。9月2日,北大在八宝山为她举行追悼会,好多师生自发来送行。她的导师区三强写了碑文,挽联上写着“家中秀女今何在,潘望长龙泪自流”。她父母把她的骨灰葬在向阳的山坡上,她爹拖着病体,一趟趟运水泥、瓦片,在墓前建了个“怀念亭”。 张培祥的一生只有短短二十四年,但她用文字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的《卖米》和《大话红楼》让无数人感动,即便病入膏肓,她还惦记着没写完的小说。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还有人千里迢迢来怀念亭祭奠她,在墓前放上一碗米或一本书。 她就像石缝里的野草,拼尽全力开出了自己的花,她的文字,就是她留给世界最宝贵的礼物。
一个北大调剂生的自白!高中班主任有句名言:“如果我上不了北大,北大的教室里有
【60评论】【44点赞】
用户15xxx38
贫民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