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公开叫板特朗普,作出前所未有重大举动。
7 月 10 日深夜,基辅上空突然出现 400 架俄罗斯无人机组成的 “钢铁蜂群”,它们如蝗虫般扑向乌克兰首都,随后 18 枚导弹划破夜空,爆炸声震碎了城市的宁静。
这是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军对基辅发动的最大规模空袭之一。美媒分析称,俄军战术出现明显改变,从过去的分散打击转向集中式 “无人机 + 导弹” 组合攻击。
这场突袭的导火索,是特朗普与普京的一次电话交锋。7 月 3 日,两人通电话时,特朗普明确表示对普京 “很不满意”,指责俄方未能在乌克兰问题上让步。
然而,普京并未因此收敛,反而在一周后以更猛烈的军事行动回应。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对此轻描淡写,称俄方 “保持冷静”,但行动却释放出强硬信号:俄罗斯不会因美国压力而改变战略。
普京的底气,或许来自战场形势的变化。据接近克里姆林宫的消息人士透露,俄军认为自身在战场上的优势正在扩大,乌克兰防线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崩溃。这种判断促使普京选择 “以打促谈”,试图通过军事施压迫使乌克兰接受俄方条件,包括承认领土变更、限制军队规模等。
据俄媒报道,俄军无人机可在距离前线 2 至 6 公里的区域投放 POM-2 反步兵雷,这些地雷通过尼龙绊线触发,杀伤半径达 16 米。这种 “空中布雷” 战术不仅迟滞了乌军反攻,还在心理上对其造成压力。
面对俄军的凌厉攻势,乌克兰并未坐以待毙。7 月 11 日,乌总统办公室副主任帕利萨透露,乌克兰已制定 “备用计划”,核心是增加自主武器生产。乌克兰成功研制出首款国产无人机 “维里”,成本不到 600 欧元,可携带 8 公斤弹药,首批 1000 架已交付军方。此外,乌克兰还与欧美合作,计划在年内生产数十万架无人机,以对抗俄军的 “蜂群战术”。
然而,乌克兰的努力面临现实困境。尽管欧盟与乌克兰就农产品贸易达成协议,取消部分关税以缓解其经济压力,但战场形势依然严峻。基辅连续两日遭袭,造成至少 12 人受伤,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乌总统泽连斯基呼吁西方提供更多防空系统,否则乌克兰可能难以支撑。
欧盟则通过农产品协议间接支持乌克兰,但未在军事上进一步加码。相比之下,美国的态度显得矛盾:特朗普一方面批准向乌克兰运送更多防御性武器,另一方面又暗示可能对俄实施新制裁,这种摇摆政策被分析人士认为是 “试图在谈判中增加筹码”。
普京的强硬态度,或许还源于对美俄关系的深刻认知。回顾历史,俄美关系始终在 “重启 - 破裂” 的循环中打转。从叶利钦时代的 “乞丐外交” 到普京时期的 “战略协作”,俄罗斯从未真正获得西方的平等对待。此次冲突中,普京显然不愿重蹈覆辙,他以实际行动表明,俄罗斯不会为了改善与美关系而牺牲自身核心利益。
对特朗普而言,局势的发展显然超出了他的预期。这位曾宣称要在 “24 小时内” 结束冲突的总统,如今不得不面对乌军反攻乏力、俄军战术升级的现实。他对普京的公开批评,甚至不惜使用粗话,折射出其政策的挫败感。
普京似乎早已预判到这种反应,他在加强军事行动的同时,仍通过外交渠道表示愿意继续对话,这种 “软硬兼施” 的策略,让特朗普陷入两难境地。
这场冲突的影响正在外溢,无人机袭击导致基辅国际机场关闭,国际航班被迫绕道,欧洲物流网络受到冲击。俄军无人机和导弹的射程已覆盖整个乌克兰,甚至延伸至波兰边境,引发北约国家的警惕。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虽已召开,但各方立场分歧严重,短期内难有实质性成果。
普京的 “叫板”,本质上是对单极世界秩序的挑战。他通过军事创新和战略定力,向世界展示了俄罗斯的决心。无人机群继续在乌克兰上空盘旋,人们不禁要问:在这场大国角力中,谁将成为最后的赢家?或许,答案就隐藏在克里姆林宫的决策中,在白宫的电话记录里,更在每一个因战火而破碎的家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