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许艾菲满18岁,父母问她:“你想要什么礼物?”她认真思考后回答:“我

夜南故事 2025-07-12 17:11:29

2008年,许艾菲满18岁,父母问她:“你想要什么礼物?”她认真思考后回答:“我希望拥有一份有意义的成人礼。”谁料,她的这份成人礼,竟为一位15岁的少年带去了生机。 许艾菲是位有爱心的杭州姑娘,曾就读于富春第二小学。她三年级时,同校的一名男生不幸患上了白血病,为了挽救男孩的性命,全校师生自发为他捐款,许艾菲也拿出自己存的零花钱。 遗憾的是,男生最终还是没能保住性命,这件事成为了许艾菲长久以来的遗憾。 转眼来到2008年,许艾菲18岁了,她送自己一个有意义的“成人礼”,那怎样才算有意义呢? 她想来想去,想到了无偿献血。 因为身体还可以,家里人也有无偿献血的经历,所以她对献血并不害怕,一想到自己献出的血能帮助有需要的人,她甚至有些跃跃欲试。 她带着身份证登上献血车,经历了人生的首次献血,此后,她更是坚持每半年就献一次血。 2009年的一天,她在献血时,无意中看到了中华骨髓库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便好奇地上前询问。 当她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能为白血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时,不由得想起了曾经那位死于白血病的同学,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填写了捐献志愿书,并留下了10毫升血样。 虽然她也知道,非亲缘关系的造血干细胞配对成功率只有万分之一,但内心仍有一个美好的愿望:万一能救人一命呢。 2017年6月7日,许艾菲接到了高分辨配型的通知,富阳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打电话问她,是否愿意进行配型。 因为不少人虽然填写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书,但后期却因种种原因而拒绝配型和捐献,所以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才会有此一问。 许艾菲无法在一条鲜活的生命面前背过身去——她立刻答应接受高分辨配型。 在父母眼里,许艾菲一直是个乖巧懂事,热心公益的好孩子,因此,得知她的决定后,父母也选择了默默支持。 许艾菲顺利完成了抽血取样,她的血样被寄往北京进行检测,结果配型成功,捐献时间定在了9月12日。 这让许艾菲既激动又紧张,为了能以最佳状态为患者提供造血干细胞,她从确定要捐献的那一天起,就注意补充营养、努力锻炼身体。 9月8日,她住进省中医院,为采集造血干细胞而做准备——短短四天里,她接受了8次动员剂注射,手臂被扎得像“马蜂窝”。 9月12日一早,采集正式开始。 5个多小时的采集让许艾菲十分疲惫,但一想到自己能从死神手中抢回一条生命,她又觉得无比幸运和自豪。 最终,从她体内采集到的198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马不停蹄地送往天津,为一位15岁的男孩带去了生的希望。 捐献成功当晚,激动不已的许艾菲在自己的社交帐号上,记录并分享了这次难忘的经历。 她原本只是单纯地想记录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没想到博文一经发布,就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和点赞。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官媒,也纷纷报道了她的感人事迹。 面对自己突然“走红”,许艾菲一开始有些不知所措,但冷静下来后,她想:“何不把这当成一个机会,向社会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让更多人知道有关捐献知识呢?” 于是,她开始接受媒体的采访,“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经历,让更多人关注造血干细胞捐献,并以此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许艾菲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消除了很多人认为捐献造血干细胞“伤身”的误解;她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点燃了更多人加入捐献志愿者队伍的热情,而她当年救不回同学的遗憾,也在此时得到了平息。 ——我们以为自己在为他人填补生命的缺口,殊不知命运早已将这份善意编成了环,弥补了我们曾经的遗憾。

0 阅读:4
夜南故事

夜南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