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送你回家。”“可是英国很远的。”这是电影《东极岛》中的一个情节,一位中国渔民和英国战俘的对话,为我们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事件。 1942年10月2日,舟山东极岛海域炮声炸响。日军运输船“里斯本丸”被鱼雷击中沉没,1816名英军战俘坠海。更令人发指的是,日军机枪疯狂扫射落水者,海面翻涌血浪。 青浜岛、庙子湖岛的渔民目睹惨状,46艘小舢板不顾日军舰艇封锁,冲向死亡海域。渔民们跳进刺骨海水,徒手拖拽浑身油污的战俘。子弹擦着头皮飞过,他们硬是从枪口下抢回384条人命。 获救战俘被藏进渔村石屋。家家户户挤出救命粮,用破布为伤员包扎。日军随后登岛搜查,渔民将三名军官藏进涨潮时洞口封闭的潮汐洞中,靠每日退潮时送入饭团才躲过了日军的搜索,英国中尉伊文思就是其中之一。 面对严峻的形势,伊文思绝望地在洞壁刻下遗言。老渔民沈阿贵蹲在沙地上,画出一条从舟山延伸至英国的航线,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没有语言却用行动承诺:“送你们回家。” 三个月后的一个寒夜,六名渔民驾改装小船离港。舱内蜷缩着伊文思等三人。为避开日军巡逻艇,他们专走暗礁密布的水道。狂风撕扯着单薄船体,掌舵的唐品根双腿被巨浪撞得血肉模糊,仍死死把住船舵。 三天三夜不眠不休,闯过日军封锁线,横渡波涛汹涌的东海,凭借对海流的熟悉和惊人的勇气,小船终于抵达象山。在抗日组织接应下,伊文思等人辗转抵达重庆,最终回到英国。 真相曝光后,英国政府寄来酬金清单,渔民们原封退回:"救人性命是本分。" 这群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中国渔民,用破木船划破了战争阴云。他们不懂国际公约,却恪守千年传承的“见死不救,枉称为人”“ 一诺既出,以命相践”“ 恩义无价,不取分文”的生死信条。 这份穿越战火的情义,比东海更深,比礁石更硬。它向世界证明:中国人的善良,是刻进骨血的天性;中国人的承诺,是生死不改的契约。 (作者:絮语涓溪)
英国和美国接管了东方大国的钢厂,原本计划是依托这个钢厂,打造更高端的精品钢铁基地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