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悍将陈仕章、涂振兴之死背后,是洪秀全的“一令害三将” 太平天国的军事

曹勇说史 2025-07-12 16:40:52

太平军悍将陈仕章、涂振兴之死背后,是洪秀全的“一令害三将” 太平天国的军事巅峰,是在1856年一破江南大营之初。此战战果由翼王石达开、顶天燕秦日纲两军联手取得,翼王所部是其席卷江西的精锐。秦日纲则不同,田家镇惨败后他被革爵判罪,因镇江危急才被杨秀清重新起用,改封顶天燕,节制陈玉成、李秀成、陈仕章、涂振兴、周胜坤等5位丞相东征。秦虽是战场主帅,实是“五丞相”冲锋陷阵建立殊勋。 这“五丞相”里头的陈仕章和涂振兴,名字听着可能没陈玉成、李秀成那么响当当,但绝对是当时太平军里能打敢拼的硬骨头。陈仕章,人称“铁公鸡”,打仗又狠又硬,攻坚拔寨是一把好手。涂振兴呢,也是个猛人,跟着秦日纲一路从西征打到东援,立下汗马功劳。一破江南大营那会儿,他俩带着兄弟们冲在最前头,清妖的防线就跟纸糊的一样被撕开了。那真是太平军士气最高昂的时候,眼瞅着天京城外的威胁给拔了,半壁江山都在望了。 可谁能想到,这哥儿俩,还有顶头上司秦日纲,辉煌才刚开头,转头就栽在了自家天王洪秀全一道要命的命令上。事情就出在打破江南大营之后。翼王石达开,这位公认的军事天才,正领着西征大军在江西那边势如破竹,把曾国藩的湘军摁在地上摩擦。眼瞅着江西这块富庶之地、重要的粮饷兵源地就要彻底姓“太平”了。这局面,对巩固天京、继续北伐西征,简直太有利了。 偏偏这时候,洪秀全坐不住了。他瞧着石达开功劳太大,威望太高,心里头直打鼓。东王杨秀清权力够大了吧?洪秀全对他也是又用又怕。石达开在江西的势头,让洪秀全感到了新的威胁。他怕石达开变成第二个杨秀清,甚至更可怕。这心思一动,坏菜了。洪秀全没想着怎么好好利用石达开打开的大好局面,反而琢磨着怎么把石达开调开,削弱他的兵权和地盘。 于是,一道极其短视、堪称昏聩的命令从深宫发出来了:急调在江西前线打得顺风顺水的石达开,立刻!马上!回天京来!干什么?去打长江北岸的邓绍良部清军。邓绍良是清军悍将不假,但他当时在皖南一带活动,对天京的直接威胁,跟已经被打垮的江南大营根本没法比。放着江西即将到手的巨大战略果实不摘,非要把最能打的主帅调回来,去啃一个次要战场上的硬骨头?这命令本身就透着荒唐。 石达开接到命令,心里啥滋味?肯定是拔凉拔凉的。辛辛苦苦在江西打开的局面,眼看就要前功尽弃。但他作为臣子,天王命令又不能公开违抗。没办法,石达开只能带着主力,极其不情愿地撤离江西前线,回援天京。洪秀全为了“配合”石达开这次回援,又命令刚刚立下大功的秦日纲,带着他手下的“五丞相”——陈玉成、李秀成、陈仕章、涂振兴、周胜坤,渡江北上,去打头阵,目标也是邓绍良。 问题来了。秦日纲这支部队,刚经历大战,还没好好休整。更重要的是,他们擅长的是江南水网地带的作战,对于北岸相对开阔的战场地形,并不熟悉,优势发挥不出来。而邓绍良呢?人家是地头蛇,以逸待劳,就等着太平军送上门来。结果可想而知,秦日纲部在皖南的湾沚、黄池一带,撞上了严阵以待的邓绍良精锐,吃了大败仗。 这一仗输得那叫一个惨!太平军损失惨重。更要命的是,洪秀全寄予厚望、点名要去打头阵的两位悍将——陈仕章和涂振兴,就在这场完全没必要、纯粹因为天王瞎指挥而发生的战斗中,力战阵亡!秦日纲本人虽然逃了回来,但损兵折将,尤其是折了陈、涂两员大将,他作为主帅难辞其咎,再次被洪秀全革职问罪,从此基本退出核心舞台。 回头看看,洪秀全这一道调令,害了谁?石达开:江西大好局面付诸东流,战略机遇丧失,对天王离心离德(这为日后天京事变埋下了重大伏笔)。秦日纲:损兵折将,威信扫地,彻底失势。陈仕章、涂振兴:白白葬送了性命!这可不是“一令害三将”?简直是精准打击自家栋梁!陈仕章、涂振兴这样能征善战的中坚将领,不是死在开疆拓土的征途上,而是死在自家天王猜忌心驱使下、一场毫无战略价值的消耗战里,憋屈不憋屈?讽刺不讽刺? 洪秀全这道命令,表面看是军事调动,根子里是对异姓将领的深度猜忌和权力恐慌。他害怕石达开坐大,为了制衡石达开,不惜打断至关重要的江西战局,甚至拿秦日纲和他麾下猛将的性命去填坑。这种基于个人权术而非全局战略的决策,暴露了洪秀全作为最高统帅的致命缺陷:格局狭隘、任人唯亲(信王族)、猜忌功。太平天国在上升期就埋下了严重内耗的种子,陈仕章、涂振兴的悲剧,秦日纲的陨落,石达开的离心,都是这枚种子结出的恶果。所谓“一令害三将”,害的何止是三将?是太平天国本可更加辉煌的前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90

猜你喜欢

曹勇说史

曹勇说史

曹勇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