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毛主席在长沙游泳,警卫战士杨华生:老人家仍能俯仰自如 “报告主席,水温十六度,可以下水。”——1974年12月的一个傍晚,当警卫战士杨华生在长沙游泳池边大声回答时,立在岸上的毛主席微微点头,白发在冷风里轻轻晃动。 那天湖南的气温已跌到零度左右,泳池被蒸汽罩着,如腾着雾的暖壶。八十一岁的毛主席却执意来此,他抖了抖浴巾,一步一步挪到水边,没有扶手,只伸手在杨华生肩膀上轻轻一点,整个人便滑入水里。周围的保健医生暗暗屏气,在场的党员干部也悄悄互望——谁都清楚主席那时身体并不轻松,可老人家下水后一翻身就转为仰漂,身子像一片树叶,稳稳贴在水面。杨华生事后回忆:“他在水里,好像年轻了二十岁。” 毛主席与水结缘并非始于晚年。早在长征途中,他就钻过冰河。解放后,湘江、长江、钱塘江,几乎年年都要去畅游几回。不同的是,长沙这一次,他年逾八旬,肺部常常发咳,膝盖也有滑膜炎,医护组反对声此起彼伏。毛主席却笑道:“不动更僵,水里最舒坦。”一句话,把所有担忧压了下去。 杨华生听后悄悄嘀咕:“主席的倔脾气还是没变。”其实,他对主席身体状况最清楚不过——自1964年进入中央警卫团一大队一中队起,他跟随身边十年,夜里量体温、清早端洗脚水都是家常。那年他十九岁,来自山东寿光,身板硬朗,家里兄妹七个,父亲早早叮嘱:“去部队就要当尖兵。”没想到“一尖”就尖到首长身边。 真正近距离见到毛主席,已是两年后的天安门执勤。主席从西马道登城楼,离杨华生不过三米。那一刻,小伙子只觉得血一下涌到头顶,生怕手里冲锋枪发抖。晚上回到班里,他怎么也睡不着,在铺上翻来覆去,嘴里喃喃:“我今天见到主席了!”战友说他像中了头彩。 熟络之后,杨华生开始留心主席生活细节。六十年代末,主席不爱吃肥肉,却偏爱小鱼小虾。一天晚上,一中队几个兵用破竹筐在中南海放了十多条“地笼”,把厨房剩下的骨头绑进去诱虾。三天功夫,竟捞上来一条一斤多重的草鲤。韩阿富师傅端走那条鱼时点头直夸:“这可是主席爱吃的口味。”第二顿饭桌上,鱼骨被剔得干干净净,杨华生听管理员周福明说“主席吃光了”,乐得差点跳起来。 再往后,67年春,毛主席突然来到一大队宿舍点名聊天。老人家掀开被褥看褥单,问虱子还生不生;又问伙食费一天多少钱;甚至把小战士的名字拆字打趣。山东籍张广民被他说成“广大的劳动人民都在你这边”;河南籍耿文被笑成“三只耳朵,经得住火烧吗”。屋里笑声成片,杨华生至今记得那种轻松。 庐山也留下过危险一幕。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期间,深夜雾起,山道伸手不见五指。车灯照不透,警卫只得提着红灯跑在前面为主席汽车引路——两人一组,跑几百米换班。山风如刀,火红的灯晃得厉害,鞋底磨烂,脚板血泡,没人吭声。第二天下山时,庐山镇群众几千人挤满街道,毛主席忽然要下车同大家握手。杨华生心里“咯噔”一下,却拦不住,硬是让人海裹着首长走了十多分钟。等重新上车,战士们的军装几乎被汗水、雨水、泪水混成一片。 回到长沙的泳池。毛主席在水里换了蛙泳,再侧身,再漂浮,动作缓却标准。医护想劝,其实都明白:对主席而言,游泳早已不是锻炼,而是一种自我确认——我还行,我还能动。半小时后他才肯上岸。杨华生蹲在台阶下,用双手托着主席脚踝,让老人家缓缓站稳,再披上毛巾。那双脚的皮肤已有些浮肿,但腿部肌肉仍绷得住力。 张平化夫妇也守在岸上。主席看见两口子并肩,笑道:“老公不离老婆,秤杆不离秤砣。”一句俏皮话把紧张气氛瞬间化开。 晚上回到住地,医务组给主席量血压,130/80,脉搏微快。杨华生心里松口气。护士递药时,主席夹了几瓣桔子递给站在旁边的小战士:“给你们,这才甜。”大家客气推让,他摆手:“别磨蹭,我吃够了。” 那趟长沙之行,毛主席总共下水十余次。外界只知道老人家在审阅文件,在会见客人,却很少有人清楚,他用水中游动保持着与疾病的较量。杨华生说:“每次护泳,我都担心,可只要他换上泳裤,就像更换了一副齿轮,顿时转起来。” 1978年春,杨华生转业山东,进了潍坊拖拉机厂,从车间技术员干到副厂长。三十多年里,他在墙上挂着一张黑白合影:1969年天津东郊机场,主席坐中间,他站第二排。女儿小时候问:“爸爸,你站那么远,看得到自己吗?”杨华生笑:“我不是要让人认出我,我是怕以后认不出主席。” 退休后,他抱着孙女翻相册,讲长沙那一天:“你曾祖爷爷这么大年纪,水里还能翻跟头。”孙女眨眼,半信半疑。杨华生也不解释,只说:“等你学会游泳,就懂了。”那是一个警卫员对领袖、也是对生命韧性的简单回答。
1974年,毛主席在长沙游泳,警卫战士杨华生:老人家仍能俯仰自如 “报告主席,水
锦弦弹心曲
2025-07-12 01:13:00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