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中国的俄罗斯族人:长相已经非常汉化,对国家有强烈认同感。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在我们广阔的中国大地上,除了大家熟悉的汉族和众多少数民族外,其实还生活着一支非常独特的群体——俄罗斯族。
提起这个名字,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是不是俄罗斯来的移民?”其实,这个民族在中国的历史,比多数人想象的要久远得多。
根据最新统计,目前我国的俄罗斯族人口大约在一万六千人左右。这个数字虽然看起来不算多,但他们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拥有独特的地位和文化印记。
要说最早的俄罗斯族人进入中国,还要追溯到元朝。元文宗时期,曾从北方调集上万名俄罗斯族军人来到元大都,也就是现今的北京。这批人中不少人后来与汉族融合,留下了后代,成为最早的俄罗斯族根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清朝,随着大兴安岭一带与沙俄的争斗,又有一批俄罗斯人被带入中国境内。
清军在征战中将一部分沙俄士兵收编入八旗体系,顺治、康熙年间,官方还多次组织俄罗斯人迁入关内。有意思的是,北京城里至今还能找到一些带有俄式音节的姓氏,成为历史的见证。
当然,这还不是全部。二十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国内局势动荡,很多俄罗斯人冒险穿越西伯利亚来到中国,最终在新疆等地落脚。
民国时期,官方对新疆的民族结构进行统计时,这些俄罗斯裔居民被称为“归化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专门将他们单列为“俄罗斯族”,使他们成为法定的少数民族之一。
今天,俄罗斯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这里堪称他们的“大本营”。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俄罗斯族的生活习惯、外貌特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他们的语言、饮食、节庆方式都深受汉族影响。现在不论是在东北,还是在内蒙古,很多俄罗斯族同胞说起普通话来地道得让人分辨不出民族身份,有些甚至是满满的东北腔调。他们过年也贴春联、包饺子,和汉族的生活几乎无异。
当然,在家庭内部,俄罗斯语依然保留着。很多俄罗斯族人从小就能流利切换汉语和俄语,有的还掌握蒙古语、维吾尔语等多种语言,这种多语种能力让他们在和其它民族交流时更游刃有余。
我们国家对俄罗斯族的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都给予了政策倾斜和支持。他们既能享受到民族优惠政策,也能积极参与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去。很多俄罗斯族同胞对祖国的认同感极强,视这里为真正的家。
可以说,俄罗斯族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中华民族一家亲”。他们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也越来越深地融入到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中。
未来,随着民族团结和融合不断推进,相信俄罗斯族会和各族兄弟姐妹一起,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更加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