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外长说得没错,台海统一时机已经成熟,拖下去将愈发不利。统一不需要假慈悲,民族

柳淮蕊 2025-07-11 18:33:11

王毅外长说得没错,台海统一时机已经成熟,拖下去将愈发不利。统一不需要假慈悲,民族大义也不需要妇人之仁。必须精准了解两岸动态,审时度势,适时而动。三军之志,可养而不可夺。 赖清德上台后,民进党这两年的挑衅越来越多了,去年9月一口气向美国增购1985枚“毒刺”导弹,加上之前的500枚,总采购量达到2485枚,总金额暴增到690亿元新台币。 今年5月又编列5000亿新台币特别预算,计划购买F-35战机、“爱国者”导弹等进攻性武器。 更过分的是,他们把台湾当成美国的“提款机”,去年底至今,美国连续批准多笔对台军售,从2.95亿美元到20亿美元不等,连美国媒体都看不下去,说台湾是“全球最大武器进口商”。 这哪是什么防御,分明是在为“台独”撑腰壮胆,面对这种疯狂挑衅,大陆在7月9日果断出手。 商务部宣布将汉翔航空、中山科学研究院等8家台企,列入出口管制名单,禁止向其出口稀土等两用物项。 之所以选这8家,因为汉翔航空是台湾F-16战机的维修中心,中山科学研究院负责研发“雄风”导弹,国际造船、中信造船等企业,则承担着潜艇和军舰建造任务。 这些企业每年从大陆进口约6000吨稀土,占台湾稀土总进口量的11%,其中约10%直接用于军工生产。 就说中山科学研究院的“天弓”导弹,发动机耐高温部件必须使用大陆的镝、钕等重稀土;汉翔航空的“勇鹰”教练机复合材料,也离不开大陆的镧系元素。 这次管制就像给“台独”军工产业链,来了个“断氧”,台媒惊呼“打在七寸上”。 因为台湾半导体产业全球领先,但从芯片制造到无人机马达,都离不开稀土永磁材料。 台当局虽然嘴上说,军用供应链“禁用大陆产品”,但实际情况是,台湾稀土加工技术落后,关键零部件仍需大陆半成品。 比如经纬航太的军用无人机电机,至今还在用大陆的钕铁硼磁材;台军“海鲲号”潜艇项目,因日本断供高强度钢材已经搁浅,现在再失去稀土,等于雪上加霜。 有台专家算了笔账,汉翔航空的F-16V升级项目若因稀土断供延误,每架战机日维护成本将暴涨至15万美元。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长期看,台湾高科技产业和军工体系,都将面临“失血”危机。 美国虽然嘴上喊着“维护台海和平”,实际却不断拱火,今年5月通过的《台湾法案》大幅提升对台军事援助,还推动台积电投资1650亿美元赴美建厂,摆明了要把台湾半导体产业掏空。 日本在2025年防卫预算增至GDP的2%,菲律宾也配合美国在巴丹群岛建设港口,妄图介入台海。 但这些小动作,改变不了国际社会的共识,崔天凯前大使7月3日在世界和平论坛上说得明白:“台湾问题关乎中国主权,不需要跟任何人商量,包括美国!” 就连G7峰会主席总结也不得不承认,要“同中国建立建设性关系”,但同时又对台海指手画脚,这种矛盾心态,恰恰暴露了他们的底气不足。 台当局现在也是典型的内忧外患,内部民调显示,赖清德施政满意度已降至44.7%,信任度创上任以来新低。 他推动的“团结十讲”不仅被民众嘲讽为“乱台十讲”,连绿营内部都出现反弹,原定7月5日的“第五讲”,因内部压力被迫取消。 更别说大陆常态化战巡,也让台军疲于应对,7月8日解放军31架次军机、7艘军舰在台海周边活动,直接给“汉光41号”演习来了个“实景教学”。 更要命的是,台积电等企业被迫向美国转移产能,新台币汇率波动加剧,出口订单流失,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瘪。 统一到底该不该抓紧时间?看看这些现实吧:台湾政坛从民进党到国民党,没有一个政党真心愿意谈统一,“台独化”已成主流民意。 美国对台军售规模逐年攀升,去年12月还批准5.713亿美元军事援助,摆明了要把台湾变成“弹药库”。 而大陆的反制措施越来越精准,从ECFA早收清单取消到稀土出口管制,再到常态化军事威慑,工具箱不断丰富。 和平统一的前提是对岸有谈判诚意,但现在看来,民进党根本不打算给这个机会。 乾隆年间新疆准噶尔部反复叛乱,最后还是靠武力才彻底解决问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该出手时就得出手。 有人可能会问,统一后怎么治理? 香港回归27年的经验摆在那儿,“一国两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台湾和香港不同,面积是香港的32倍,人口是其三倍多,还隔着180公里宽的台湾海峡。 这就意味着,统一后必须牢牢掌握立法权、司法权,绝不能让“一国两制”变成“一中一台”。 就像戴为群先生说的,如果只能通过兵临城下实现统一,那投降方就别想再提自治、军队这些条件。 今天咱们把话撂这儿:解放军的东风导弹不是吃素的,山东舰航母编队刚在香港展示完实力,台军“汉光”演习再怎么折腾,也挡不住祖国统一的历史大势。 那些跟着“台独”跑的人,趁早醒醒吧,别等解放军的炮弹落在头上,才想起自己是中国人。 统一大业,时不我待,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0 阅读:0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