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吁理性看待西方文明而遭谩骂,孙玉良:很欣慰这么多人如此爱国】中国游客在意大利

孙王良评 2025-07-10 10:29:01

【因吁理性看待西方文明而遭谩骂,孙玉良:很欣慰这么多人如此爱国】

中国游客在意大利遭遇洗劫,为此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标题是《中国游游团在意国遭劫怎么看?孙玉良:以此否定西方文明是因噎废食》,发表在今日头条平台上。没想到引起轩然大波,阅读量3.2万+,2476人评论。评论的网民中,谩骂我的人很多,甚至还有人发私信谩骂,说了许多不文明的言语,把我归于右派公知、跪舔西方派乃至形同蒋介石反动派一流。对于网民的谩骂,我一点也不生气,反而还很欣慰。因为他们是站在爱国的立场上骂我的,动机并不差。有这么多人爱护我们的国家,这不是大好事一件吗?

不过,我仍然坚持我的观点。我也是爱国的,不过我是“理性爱国”,而不是“激情爱国”。空喊爱国有什么用,学习西方的优点,培养一种创新的民族精神,让我们的国家更强大、人民更幸福才是真正的爱国。评论区风暴折射出当下中国网络空间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那些充满戾气的"爱国"谩骂,表面上是对不同意见的排斥,但批评者并不针对文章的逻辑或事实进行辩驳,而是直接诉诸道德审判,将我对西方文明的客观分析直接判定"崇洋媚外",戴上一顶"不爱国"的帽子,以此证明他们是对的,我是错的。这种攻讦的方式是我不能接受的。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民众既感受到国家崛起的自豪,又面临着与西方世界关系的复杂调整。我总怀疑,那些最激烈的“爱国”网民,是对我们国家的实力真有那么大信心吗?不见得。因为绝大多数是虚似的网名,或许背后他们只是为生活奔波陷入焦虑的普通人,通过攻击我来缓解内心的不安全感呢。真正的爱国不应是思考的终点,而应是思考的起点。鲁迅先生曾讽刺过"爱国的自大",指出那种"我们中国什么都好"的盲目情绪实则是弱国心态的表现。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才是成熟公民社会的标志。

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谩骂从来也不是一种传统“文明”,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墨子主张"兼爱",都指向一种开放包容的精神境界。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已经不需要通过贬低其他文明来证明,相反,能够理性分析西方文明的优缺点,恰恰展现了大国公民应有的文化自信。21世纪的冲突将主要来自文明间的误解,而克服这种误解的前提就是超越简单的对立思维。因为爱国而全盘否定西方文明的观点,是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英国哲学家密尔在《论自由》中强调,真理只能在各种观点的自由碰撞中浮现。那些对《中国旅游团在意国遭劫》一文的不同意见,本应成为丰富公共讨论的养分,而非消灭异见的理由。既保持爱国热情,又能进行理性思辨,才是一位有素养的爱国公民。

但无论如何,网民的爱国情感值得珍视,我不会回骂他们。我想提醒的是,只有经过理性淬炼的爱国才是可持续的、有建设性的。那些用谩骂表达"爱国"的网民,其情感或许真挚,但方式却南辕北辙。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不仅需要国民的热血,更需要国民的智慧;不仅需要一致的立场,更需要包容的胸怀。当有一天,我们的网络空间能够平静讨论“中国游客在海外遭遇洗劫”这样的话题而不陷入非黑即白的骂战时,那才是国民心态真正成熟的标志,才是爱国主义最高级的表达方式。

0 阅读:13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