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亿斤的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了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粮仓“北大仓”,为什么要“退耕还荒”?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成立,肚子饿是头等大事,北大荒在黑龙江,冬天冷得能冻掉耳朵,夏天蚊子多到能把人抬走,但这里的地,黑得发亮,黑土层有半米厚,插根筷子都能发芽! 1958年,十万解放军战士、五十万知青,背着铺盖卷就来了,他们在沼泽里搭帐篷,在冻土上挖排水沟,手上冻得裂口子,血和泥混在一起,也没人喊苦。 有人问:“这么苦,图啥?”图的就是让全国人吃饱饭!到2025年,北大仓一年能产450多亿斤粮食,够全国每人分30多斤,这里种的水稻,打破了“北方不能种水稻”的说法;这里的大豆,让中国在进口大豆的浪潮里,没被“卡脖子”,老一辈的汗,没白流! 可问题来了——这片地,现在“病”得不轻,黑土层,本来有50厘米厚,现在只剩20厘米,有些地方都快露出黄土了,为啥?因为种得太狠了! 一年到头不歇着,化肥农药猛撒,地哪受得了?更惨的是水土流失,每年被冲走的泥沙,能填满400个西湖!几十座水库因为泥沙淤积,直接报废,修都修不了。 生态也快崩了,北大仓的湿地,本来是候鸟的“加油站”,丹顶鹤、东方白鹳每年都来歇脚,现在80%的湿地没了,鸟都快绝种了,森林也少了12%,梅花鹿、东北虎的影子都见不着。 更邪门的是气候,以前这里年降水量挺多,现在少了180毫米;夏天更热,平均气温涨了2度,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粮食产量像坐过山车。 “撂荒”不是真不管了,是给地“治病”!比如,把低洼易涝的地退成湿地,让水存住;把坡地退成树林,锁住水土;有些地轮流种、轮流歇,让黑土“喘口气”,黑龙江已经种了900万亩防护林,50多种动物又回来了,黑土层流失速度慢了60%。 有人担心:“地不种了,粮食不够吃咋办?”别慌!北大仓现在种地,靠的是“黑科技”,北斗导航开拖拉机,无人机撒农药,智能灌溉系统精准控水,单产比60年前翻了3倍!2024年,黑龙江推广“五良”种地法,玉米、水稻、大豆单产都破了纪录,就算退耕部分地,总产量还是稳中有升。 再说了,中国早有“双保险”,一方面,从国外进口点大豆、玉米,调剂调剂;另一方面,在河南、山东等主产区,用科技种地,确保“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中国用70年,从“吃不饱”到“端稳饭碗”,现在又主动给地“减负”,这背后,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明白,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坚持。 毕竟我们不仅要活下去,还要活得好——让子孙后代,还能看到丹顶鹤在湿地跳舞,听到风吹麦浪的沙沙声,这才是真正的“大国智慧”!
几百亿斤的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了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
全球资讯谈坊
2025-07-10 05:24:46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