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广东惠阳渔民苏就带决定带领全族逃港。为了掩人耳目,他把家族的两艘大渔船和渔具留在原地,然后带领整个家族老老少少48口,分乘四艘完全靠人力的小渔船出逃,最终安全抵达香港。 那时候的大陆正经历着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物资也紧缺。惠阳靠海,渔民还能勉强换点东西,但像苏家这样48口的大户,日子还是越过越艰难。反观香港,经济好得多,听说那边有活干、有饭吃,不少人心里都动了念头。苏就带不是第一个逃港的,也不是最后一个,但带着这么一大群人跑,还是挺少见的。那个年代,逃出去就是拿命赌一把。 苏就带这人挺稳重,不是那种头脑一热就干事的人。他早早就开始盘算,观察海上巡逻的规律,挑了个不容易被发现的时机。为了掩人耳目,他特意没动家族的两艘大渔船和渔具,选了四艘小船出海。小船没帆没马达,全靠人划,装不了多少东西,但好处是不扎眼。他把48口人分成四组,自己掌舵领头,确保老老少少都能跟上。这计划听着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可没那么容易。 逃跑那天晚上,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四艘小船挤满了人,老人孩子在中间,大人围着边上划桨。海上风浪不小,有一艘船差点被浪头掀翻,好在苏就带有经验,带着大家稳住了。半路上还碰到了巡逻船,吓得所有人都不敢喘气,等船走远了才敢继续划。天快亮时,香港的地界已经不远了,但白天更容易被发现,他们只能咬牙加把劲。最后一关是香港的巡逻艇,苏就带硬着头皮解释了一通,运气好,警员放了行。 到了香港,苏家先被安置在难民营里。地方不大,条件也一般,但好歹有饭吃、有地方睡,比大陆强多了。那时候香港对逃过来的人管得不算太严,管吃管住,还能找点活干。苏就带没闲着,靠着多年捕鱼的手艺,很快就融进了当地的渔业圈子。他带着几个壮劳力出海,慢慢攒了点钱,家里日子也有了起色。难民营只是个跳板,他们的目标是站稳脚跟。 时间一长,苏家在香港扎下了根。孩子们有的上学,有的干活,家里不再是当初那副穷困模样。苏就带靠着自己的本事,在渔业圈子里混出了点名气,不光顾着自家,还帮其他逃过来的人安顿。他的经历挺励志的,从一穷二白到带着全家过上好日子,靠的是真本事和不服输的劲头。香港给了他们机会,他们也抓住了。 从1950年到1980年,估计有上百万大陆人逃到香港。不少人在半路上被抓,或者没熬过海上的风险。像苏就带这样带着48口人成功逃出去的,算是少数派。那时候逃港的人大多是没办法,饿肚子比死还难受,才会拼了命跑。香港这边也压力不小,那么多人涌进来,吃住工作都得安排,但这些逃过来的人也给香港的经济添了把力。 逃港的人多了,香港的资源和房子都有些吃紧。不过,像苏就带这样的渔民,带来了技术和干劲,对香港的发展也有贡献。他在渔业上的经验,让当地渔民学到了不少东西。香港政府一边得管好这些难民,一边也得靠他们干活,挺矛盾的。到后来,这些逃过来的人慢慢融进了香港,成了城市的一部分。 苏就带一家的事,放到那个年代,就是个缩影。他们不是什么特别的人,就是普通老百姓,为了活下去拼尽全力。那时候逃港的故事多得数不过来,每家都有自己的苦和希望。苏就带带着全族跑出去,说明他有胆有谋,也说明那时候的日子真不好过。 这种大规模逃港的事,现在看挺复杂的。一方面是人的韧性,硬生生闯出一条活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生活的差距。现在回头看,这些故事不光是历史,还让人感慨人为了家人能豁出去。最近几年,有些纪录片和书讲这些事,把那段日子留了下来。苏就带的故事只是其中一个,但也挺值得琢磨的。
1960年3月,广东惠阳渔民苏就带决定带领全族逃港。为了掩人耳目,他把家族的两艘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7-10 00:18:3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