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1951年生于北京市,是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他曾一语惊人:“我们为什

安卉的 2025-07-10 00:10:48

温铁军,1951年生于北京市,是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他曾一语惊人:“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走西方那条老路呢?把农民都赶进城,在城市搞低收入群体的居民社区”。 请有缘人留个“关注”,说说您的精彩见解,共勉之~ 这些年,城市的天际线越来越高,街道越修越宽,商业中心一座接一座地冒出来,但你要是真走一趟城市边缘的角落,尤其是那些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看到的却是另一幅图景。 大概率都是十几平米的出租屋,一家人挤在一块,孩子的书桌挤在厨房旁,晚上透不过气的隔间里,一盏灯亮到深夜,许多农民工,就是这样生活的。 白天在餐馆、工地辛苦干活,晚上回到“蜗居”喘口气,他们早就离开了故乡,土地早被闲置或流转,但在城市,他们也难以真正扎根,孩子想进城里好学校,要找人托关系、交赞助费,结果还是只能进条件简陋的民办校。 这一切,不禁让人想问,非要让农民进城,才叫进步吗,城市的发展固然重要,但如果发展的模式是挤压农村、耗尽乡土、牺牲农民的生活尊严,那这个“进步”就要打个问号。 其实,真正的现代化不一定非得是城市化,更不该是照搬西方“集中居住、大规模城市圈”那一套老路,在很多地方,一种新的选择正在悄悄生长出来,农民不进城,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比如,在新疆疏附县的阿亚格曼干村,传统的手工艺被重新激活,扫把不再只是农用工具,而变成了带有“中国”字样的文化产品...因为尊重文化、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成了带动就业和留住人口的样板。 这种“就地现代化”的理念,其实早有先行者探索,在河南、陕西、乃至偏远的帕米尔高原,都能看到农民回乡创业的身影,他们不再依赖城市打工,而是开网店卖特产、搞民宿接待游客,甚至把荒地变成艺术田园。 原本冷清的村庄,开始有了人气,有了活力,这个转变的关键,是“资源不再一股脑儿往城里堆”,以县域为单位整合资源,把土地、文化、生态等要素重新估价、激活,通过集体经济组织来撬动投资,让村集体、农户、企业共同参与。 这种模式下,资产可以入股,可以分红,甚至可以证券化,从而让资金高效循环,也让收益回到农民手里,想想看,一块普通的宅基地,经过集体内部定价、合作开发,变成民宿或养老项目,不仅保留了村庄的格局,还让村民参与进项目运营中,分得红利。 新疆克拉玛依的哈克村和查干草村,就是这样做的,它们没有大拆大建,却照样实现了产业带动、资产增值、居民受益的三赢格局,更可喜的是,基础设施的改善正在加速填平城乡差距。 在偏远村庄,自来水普及了,主干道修通了,甚至光热供暖、污水治理都一并配齐,村民住在老家也能过上体面日子,有干净的院子、有暖和的房子、有通畅的网络,这种生活,不少“城里人”都羡慕,有的还专门跑来租个小院,体验乡村慢生活。 说到底,很多的乡村并不缺资源,缺的是如何把资源变成产业的能力,缺的是能带动农民一起致富的机制,无论是打造文旅项目、发展康养经济,还是推进现代农业,只要路子对,农民留得住、生活过得好,乡村就能兴旺。 这并不是说城市不重要,而是城市和乡村该像两条腿,一起走路,不能再靠挤压一方,来成全另一方的发展,就像温老支持的那样——过去“以城市为中心、农村为附庸”的思路,是时候改一改了。 最动人的,不是城里人涌进农村开民宿,而是村民守着自家土地,活得有尊严、有奔头,最值得期待的,不是每个村都变成钢筋水泥的迷你城市,而是每一片田野都有人耕耘、每一条乡路都通向希望。 农村的未来,不该是被动等待城市的“恩赐”,而是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引导和资源整合,成为一个自我循环、自我发展的现代生活空间。 只有当农民有了选择权,愿意留下,也能留下,这个国与家的发展才真正有了厚重的根基,走自己的路,不照搬、不抄作业,才走得稳,走得远。

0 阅读:0
安卉的

安卉的

大家好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