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云南丽江,一女游客太热想要解暑,正好看见一摊位有9.9元冰淇淋卖,于是就买了一个,付完9.9元后,店员告诉她,付的钱不对,这冰淇淋不是9.9元,是48元才对。女子顿时懵了, 上面明明写了是9.9,怎么会变成48?可店员接下来说的直接让女子懵了。 各地旅游城市,在夏季都流行起了竹筒装冰淇淋,价格各地不一,即便价格高,游客也会不惜花重金,品尝一番,但是,以“低价”招牌吸引人,却卖“高价”冰淇淋的商家,估计没有人愿意当这个冤大头。 在丽江古城街头,一位游客看中了一款竹筒冰淇淋,标价9.9元,清凉诱人。她痛快地扫码付了款,冰淇淋也到了手,刚想品尝一口夏日的甜,谁知商家轻飘飘地来了一句:“不好意思,您付错了,这是48元的大杯竹筒奶茶。”游客瞬间的欢喜,凝固成了一脸的错愕。 这套路的设计可谓精准:门口用“竹筒冰淇淋9.9元”的大招牌和红字吸引眼球,而角落里那张写着“竹筒奶茶48元”的价签,却小得几乎隐形。更迷惑的是,冰淇淋和奶茶的图片样式几乎一样,全靠顾客自己猜。商家就等你付完款,才好整以暇地指出你的“错误”。 他们赌的就是游客身在异地,怕麻烦,顾及面子,多半会选择补钱了事。毕竟,为了几十块钱搭上宝贵的旅行时间去争执,似乎不值当。 这种模式瞄准的就是一次性买卖,商家根本不关心回头客,所以即使每次都要费些口舌,甚至有被投诉的风险,但极高的成功率让这种把戏屡试不爽。 许多网友都说起过自己的遭遇,在不同景区都踩过类似的坑。有人碰到过标价看着便宜,结账时却翻了好几倍的商品;也有人抱怨在湘西玩了两天,光吃饭就花了一千多,一碗米粉甚至要52元。 现象背后,是旅游区高昂的租金压力下,商家把短期暴利置于长期口碑之上的畸形心态。有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专坑自己人,也算是某些商家的“看家本领”了,这恰恰戳中了监管缺位下“窝里横”的痛点。 不过,如今的自媒体时代,想让游客“吃哑巴亏”没那么容易了。这位女游客把自己的经历发到网上,很快就引爆了舆论,让这种老套的骗术在阳光下无处遁形。事发当晚,丽江古城区市场监管局就介入了调查。 可是,事情的走向,甚至比骗局本身更具戏剧性。第二天,游客竟接到了自称“市场监管部门”和“店家”的威胁电话,警告她不要再闹事。 这种冒充执法人员的行径,给本就艰难的维权之路又添了一道坎。好在官方已表态会继续调查,这也总算让人们看到了曝光推动问题解决的一丝希望。 面对这些陷阱,游客自己当然要多长个心眼。以后出门消费,不能只看大招牌,角落里的小字才是关键。付款前多问一句“老板,这个到底多少钱?”,就能省去很多麻烦。一旦出了问题,更要懂得保留证据,通过正规渠道投诉,而不是自认倒霉。 但光靠消费者擦亮眼睛远远不够。真正的板子,还是要打在监管和商家身上。监管部门必须拿出更有力的措施,把明码标价的规定落到实处,杜绝任何模糊不清的标识,同时大幅提高欺诈行为的违法成本,让商家不敢骗、不能骗。 只有当消费者敢于维权,商家敬畏规则,监管铁面无私,三方共同努力,旅游市场的信任才能重建,这次事件也给旅游市场的商家们敲响了警钟,在旅游旺季,诚信经营才是长久之道,只有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赢得口碑,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 信源:齐鲁晚报2025年7月6日
7月6日,云南丽江,一女游客太热想要解暑,正好看见一摊位有9.9元冰淇淋卖,于是
烟雨评社
2025-07-09 16:55: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