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砖工自称神枪手,百步穿杨,引来杀身之祸。 1971年凛冬,成都一家砖厂因

似水年华意 2025-07-09 14:50:43

搬砖工自称神枪手,百步穿杨,引来杀身之祸。

1971年凛冬,成都一家砖厂因材料短缺,工人提前半天放假。疲惫的工人们相约聚餐,酒过三巡,话匣子打开了。一位年近半百的工人,名叫周春银,豪饮一口白酒后,笑着说道:“我年轻时可是百发百中的神射手!”这番话勾起了工友们的兴致,大家便找来一支土枪,让他露一手。周春银几枪精准命中目标,技艺精湛,令众人叹为观止。这精彩的表演却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仅仅七天后,这位模范工人便被捕,并被执行死刑。

周春银并非他的真名,他的真实身份是匡三,一个臭名昭著的湘西悍匪。1950年剿匪行动中,他巧妙地冒充烈士遗孤,潜入成都,并在砖厂做了22年的搬运工。如果不是那次酒后显露的绝技,他或许能以假身份平静地度过余生。

匡三的故事要追溯到1923年,重庆秀山县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是码头工人,母亲靠帮人洗衣为生。嗜赌的父亲常常把微薄的收入输光,一家老小常常忍饥挨饿。少年匡三跟随父亲迁居湘西花垣县后,为了生存,开始与一些不法之徒混迹,从偷鸡摸狗发展到拦路抢劫。

二十岁时,匡三爱上了风尘女子赛花花,却被驻扎在花垣县的国民党军官李绍斌抢走了心爱的女子。李绍斌仗势欺人,很快便得到了赛花花。受尽羞辱的匡三怀恨在心,他设下圈套,以结拜兄弟为名接近李绍斌,逐渐取得了他的信任。最终,他以赛花花为诱饵,将李绍斌引诱到城外山洞,埋伏的匪徒将李绍斌杀害。花垣县的档案中至今还保留着这起“军官离奇失踪案”的记录。

李绍斌的死让匡三声名大噪,他带领心腹逃到川湘交界的川界河,投奔了土匪头目匡炳华。匡炳华曾是鸦片贩子,正在积极扩张势力,见匡三如此“投名状”,便将他提拔为第三把手。匡三凭借狠辣的手段和圆滑的处世技巧,迅速与当地官员勾结,将抢劫范围扩大到鄂西八县。1948年的国民党《湘西匪患调查报告》记载,匡炳华匪帮五年内犯案百余起,致使17人丧命。

1950年3月,解放军对匡炳华的巢穴进行了围剿。混战中,匡三装死逃脱,潜伏在深山半月后,投奔了他的远房叔父。他刚在叔父家休息,叔父便向驻军告密。被捕后,匡三假意配合剿匪,声称可以协助抓捕“湘鄂川黔救国军”司令徐雅南。途经县城茶馆时,他借口侦察,翻墙逃进了山林。这段惊险的逃亡经历后来被收录到西南军区的《剿匪作战典型案例汇编》中。

逃亡途中,匡三在湖北宜昌码头遇到了真正的周春银,一个烈士的遗孤,带着退伍证和迁移证明准备去成都落户。匡三假意照顾周春银,然后下药将他迷昏,盗取了他的证件。凭借烈士子女的身份,匡三在成都民政部门顺利落户,被安排到砖厂工作,并每月领取烈士补助。当时户籍管理制度还不完善,这使得这个通缉犯得以在西南最大的城市潜伏下来。

此后二十二年,“周春银”成了砖厂的标兵,他主动承担最繁重的体力劳动,帮助同事解决困难,连续十五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领导多次劝他入党,都被他以“思想觉悟不够”为由拒绝,实际上,他害怕政治审查会揭穿他的真实身份。

1971年冬天,他的枪法暴露了他的身份。一些老工人发现他的持枪姿势与退伍军人不同,装弹动作也带有江湖习气,尤其射击后习惯性摸腰间(这是土匪防身的习惯动作)。砖厂党支部书记接到举报后,查阅了周春银的档案,发现了三个疑点:烈士证明没有编号,迁移文件缺少公章,入伍部队番号已撤销。公安机关接到协查通报后,立即在工棚逮捕了正在吃饭的匡三。西南公安部专案组调查后确认,匡三的真实匪号是“黑山鹞”,是1950年剿匪通缉令上悬赏800万元(旧币)的甲级通缉犯。1971年12月28日,公审大会上,法官宣读了匡三的罪行。这位潜伏了22年的巨匪最终被押赴刑场,结束了充满谎言和血腥的一生。那支沾满鲜血的猎枪后来被成都警察博物馆收藏,枪托上至今还留有当年试射的弹痕。

0 阅读:14
似水年华意

似水年华意

似水年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