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1年3月21日,辽阳小西门。面对汹涌而来的后金铁骑,城楼上的袁应泰仰天长叹:“辽阳失守,我之错。看来该是兑现死辽葬辽的誓言了!”说罢,拔剑自刎。
此时,距离他升任辽东经略,仅仅只有半年。
袁应泰,长期任职于河南。因治理临漳水患,开凿广济渠,被誉为“禹后一人”,深受百姓爱戴。
1619年,他被拔擢为永平兵备道按察使,主要负责治水及向辽东前线运输战略物资。
其出色的表现,获得时任辽东经略的熊廷弼的赞赏。
次年,辽东巡抚周永春因父去世,回乡守孝。经熊廷弼推荐,朝廷下旨敕封其为辽东巡抚。
不久,熊廷弼因“拥兵不战”遭到弹劾,袁应泰“补位”,成为经略。
刚一上位,袁应泰便上书朝廷:“誓与辽东相始终,更愿文武诸臣不怀二心,与臣相始终”。
天启感其忠心,特赐其尚方宝剑。
袁应泰到辽阳后,先斩杀了贪官何光先,罢免了大将李光荣,军队上下为之一震。
此时,正值蒙古遭灾,大量灾民涌入辽东。袁应泰下令:收养灾民,编入军队。
沈阳总兵贺世贤、副总兵童仲揆等力劝:“经略大人,小心有诈啊!”
孰料,袁应泰将手一摆,“我若不救,他们必将投敌;我招收他们,他们对我感恩戴德,又可增加兵员,岂不两全其美?”
“如同治水,堵则两败,疏则两利!”袁应泰谈及他的复辽兴辽方案时,无不与治水相关联,自信满满。
岂不知,招纳蒙古灾民的“昏招”,很快就迎来了“报应”!
1621年3月12日,努尔哈赤出兵攻打沈阳,贺世贤率兵出战,负伤回城,不料,城内蒙古降兵却举旗造反,明军在内外夹击下,很快溃散,沈阳城不到一日即遭沦陷。
八旗铁骑顺势南下,辽阳成为一座孤城。
十日后,面对行将破城而入的后金军队,袁应泰一脸悲戚,对巡按御史张铨说:“公无守城责,宜急去,吾死于此。”
他穿戴整齐官服,面向京城方向,郑重地叩拜后,拔剑自刎。袁应泰以最惨烈的方式,为他那场错位而悲怆的“跨界”演出画上了句点——他终究没能用治水的温柔去浇灭战火的灼热。
东风
军事不同于水利,思维逻辑模式都不一样,不要套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