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除夕夜,特务残忍夺去了谢葆真的生命。
1911年,谢葆真在古都西安呱呱坠地,家中清贫,父亲是位普通店员。1925年,父亲离世,母亲独自抚养五个子女,日子过得异常艰辛。母亲咬紧牙关,坚持让谢葆真上学。1923年,她进入西安女子模范学校,正值国共合作,革命浪潮席卷全国,校园内演讲与游行此起彼伏。年少的谢葆真深受感染,一颗火热的心逐渐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14岁那年,她加入了中共陕西地下组织的中山学院妇女运动班,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加入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前线工作团,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她年纪虽小,干劲十足,很快被调任杨虎城第十军政治处宣传队队长。1927年10月,她被派往安徽太和县,担任妇女联合会主任,积极投身妇女解放运动,创办贫民女校,教导妇女识字读书。
她已成为一名坚定不移的革命者。1928年初,在组织的安排下,她与杨虎城喜结连理。尽管杨虎城比她年长二十岁,但两人志同道合,都怀揣着为国家奉献的赤子之心。婚后,她继续协助杨虎城推进进步事业。1936年,她担任西北妇女救国联合会会长,领导开展抗日宣传,并与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赵一荻共同创办了西安东望小学和培华女子职业学校。她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和救国事业中,日子虽然忙碌而紧张,却也充实而有意义。好景不长,西安事变后,杨虎城被迫交出军权,被国民党当局强令出国“考察”。1937年5月,谢葆真带着7岁的儿子杨拯中一同前往。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从香港返回内地,杨虎城却在南昌被扣押。谢葆真毅然决然带着儿子前往营救,却在1937年12月4日被戴笠逮捕。此后,她和杨虎城辗转被囚禁于湖南益阳、贵州息烽,最终被关押在重庆杨家山,生活日益困苦。在狱中,谢葆真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意志,从未屈服。1946年11月底,她开始了绝食抗争,甚至试图吞金自杀,但均未成功,被特务救回。她继续绝食,身体状况日益恶化。1947年2月8日,农历除夕夜,她已被折磨得形容枯槁。当晚,几名特务闯入牢房,将她从床上拖下,捆绑手脚,残忍地注射毒药,结束了她的生命。
冰冷的牢房与窗外热闹的鞭炮声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唏嘘不已。年仅34岁的她,就此香消玉殒。特务的暴行,源于对杨虎城夫妇影响力的恐惧。西安事变使国民党颜面尽失,杨虎城被扣押后,谢葆真持续抗争,他们担心她会成为潜在的威胁。国民党内部的某些人凶狠残暴,视人命如草芥,谢葆真的悲惨遭遇,正是他们冷酷无情的铁证。1949年12月,重庆解放后,解放军在戴公祠发现了杨虎城一家人的遗骸,谢葆真的骨灰与杨虎城安置在一起。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赶到现场,凭衣物和体貌特征认出了父亲,悲痛欲绝。1950年2月7日,他们的遗体和骨灰被迁回西安,安葬在韦曲少陵原杜公祠西侧,也就是现在的杨虎城将军陵园。周恩来总理题写了“千古功臣”四个字,叶剑英元帅撰写了墓碑铭文。如今,陵园宁静肃穆,人们常来献花祭奠,墓碑前鲜花簇拥。谢葆真的一生短暂而充满坎坷,但她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她从一名普通的少女成长为一名革命者,与杨虎城共同为国家奔走效力,最终却以如此悲惨的方式离开了人世,令人扼腕叹息。她虽然并非显赫人物,但她所经历的一切,都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动荡年代普通人的奋斗与苦难。她的不幸遭遇,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无数人命运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