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雪夜,白求恩撕毁了价值两万加元的薪酬支票。
1935年的寒冬,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圣诞夜,白雪皑皑,华灯初上。诺尔曼·白求恩,这位年薪丰厚的医生,却将象征着他优渥生活的巨额支票,毫不犹豫地撕成了碎片。三天前,他刚为一位矿工完成了复杂的肺部手术,而这位矿工的妻子却因高昂的医药费而痛哭流涕。目睹这一切,白求恩怒火中烧,他将装有X光片的金属盒狠狠地踢翻在地,散落的碎片如同战场上的弹片般闪烁着冰冷的光芒,预示着他未来在战场上的命运。
早在1929年,白求恩就与病魔搏斗过。在皇家医院的病床上,他听着隔壁富商细细品味牛奶的声音,看着自己咳出的血丝,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他发现,所有患有肺结核的病患都是贫困阶层。医院大堂的铭牌上刻着“为全人类服务”,这与他所见到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于是,他摘下了父亲留下的象征中产阶级身份的听诊器,决心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服务。痊愈后,他毅然在多伦多创办了一家免费诊所。
在诊所里,他目睹了一位贫困母亲因无力支付医药费而苦苦挣扎,这让他深深触动。孩子母亲绝望的叹息:“要是有面包能治病就好了”,让他联想到自己康复时吃的面包,胃里一阵翻涌。他奋笔疾书,在病历本上写下:“资本主义将人视为零件,医生只是拧紧螺丝的工具。”
不久之后,他加入了加拿大共产党。在西班牙内战期间,他奋战在巴塞罗那的战地医院。面对德军轰炸机的威胁,他拒绝躲避,专注于救治伤员,他的手术刀比防空洞更能救命。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移动手术车。面对英国记者的采访,他毫不掩饰地展示着沾满血污的手术器械:“看看这个!这比你们报纸上所谓的‘民主’更真实!”
在一位阵亡西班牙战士的口袋里,他发现了一块发霉的面包,上面写着“给中国的同志留着”。这微小的细节让他深受感动,他将这块面包的碎片珍藏起来,带到了中国。
1938年,在晋察冀的寒冷前线,面对药品短缺的困境,他毫不犹豫地用猪油和草木灰自制消毒剂,为了抢救伤员,他连续工作36个小时,甚至放弃了吃饭休息的时间。在转移伤员的过程中,他宁愿自己涉水前行,也要将担架上的位置让给伤员。他曾说过:“我是医生,不是老爷。” 临终前,他留下遗言:皮鞋留给翻译,手术刀留给卫生学校,不要为他修建纪念碑,将他埋葬在战士们走过的大山之中。
在白求恩纪念馆里,他临终前写下的信件清晰地表达了他来中国的初衷:“我来中国,不是为了成为英雄,而是为了证明阶级的枷锁是可以被打破的。当看到中国农民用简陋的方法进行消毒时,我知道我们信仰的火种在这里不会熄灭。” 许多小学生指着他的照片询问他来中国的原因,讲解员则会指着窑洞说:“因为信仰没有国界,如同爱不会被战火阻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