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第38军军长邓岳少将从战友处得知1个消息,他立即驱车赶到赤峰县美丽河村。在村长的带领下,邓军长来到生产队的马厩里,见到1位独臂马夫。当即,邓军长紧紧抱住马夫,问“老战友,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 时光倒回12年前的朝鲜战场。 1951年横城反击战中,美军第2师派出128辆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直扑志愿军阵地。 时任352团8连战士的于水林,背着两枚反坦克手榴弹,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匍匐前进。 当坦克履带近在咫尺时,他拉响手榴弹,第一辆坦克瞬间瘫痪。 爆炸的冲击波将他掀翻,右臂被弹片齐根撕断。 鲜血浸透棉衣,于水林却用左臂夹着仅存的手榴弹,爬向第二辆坦克。 他用牙咬开保险栓,在坦克炮管转动瞬间,将手榴弹塞进履带。 轰鸣声中,第二辆坦克变成火球。 这场战斗,他以独臂之躯炸毁两辆坦克,俘虏八名美军士兵,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1953年,于水林带着满身伤痕复员返乡。 当他站在被炮火夷为平地的家门前,才知道父母已在战火中离世。 无家可归的他,选择在村生产队当马夫。 十二载春秋,他住马厩、睡草堆,左手握惯了缰绳,却从未向人提起战功。 村民只知道这是个沉默寡言的“老于头”,不知他胸前勋章的分量。 1963年,原352团副师长瞿文清在整理战史时,发现于水林的档案标注“失踪”。 他立即联系老战友邓岳,两人在全国展开寻找。 当线索指向赤峰县时,邓岳亲自驱车前来。 马厩里,邓岳看着于水林空荡荡的右袖管,眼眶通红:“当年你抱着机枪追着美军打,现在怎么……” 话未说完,两人已相拥而泣。 于水林用左手抹着眼泪:“首长,我这模样,咋好意思给组织添麻烦。” 经组织安排,于水林被接回部队休养。 1964年,赤峰县政府为他翻修房屋,举行了迟到的庆功会。但老人只住了三个月,就搬回村小当门卫。 他说:“听着孩子们读书声,比住楼房舒坦。” 1990年,于水林因病去世。 按照遗愿,他的墓碑没有军衔,只刻着“志愿军战士于水林”。
授衔台上,一张年轻稚嫩的面庞,却肩扛中将军衔,着实令人惊叹,不禁让人感叹:时势造
【2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