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毛岸英看望外婆向振熙,问她有什么要求,向振熙却说“我只要10万元。”

虎皮芳草潭 2025-07-07 23:09:44

1950年,毛岸英看望外婆向振熙,问她有什么要求,向振熙却说“我只要10万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毛岸英从北京赶到长沙为外婆“向振熙”祝寿,人参、鹿茸、新衣料,带的都是当时拿得出手的稀罕物。 这本该是一场迟到二十多年的温情相见,谁知,外婆接过礼物,表情没什么波澜,开口却说:“我不要这些,我要的是你父亲欠我的钱。” 毛岸英当场就愣住了,父亲怎么会欠外婆钱?但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老人从柜子里摸出一张泛黄的纸条。 那是一份毛笔写的借据,借款人署名毛泽东,金额一百元旧币,时间是遥远的1920年。 这份突如其来的“催债”,让毛岸英心里一沉,他拿着借据回到住处,越看越明白,这绝不是外婆年纪大了随口抱怨,而是一份从未被忘记的承诺...... 事情得说回1920年的春天,当时毛泽东刚从北京回到长沙,一门心思想创办文化书社,传播新思想。 可万事俱备,只差钱这个最大的拦路虎,就在他一筹莫展时,岳母向振熙站了出来。 她不仅拿出了丈夫去世后省下的全部丧葬费,甚至还拉下脸找亲戚邻里借了一圈,才凑够了钱交到女婿手上,毛泽东当时没多说什么,只郑重地写下了这张借条。 也正是靠着这笔钱,文化书社顺利开张,成了毛泽东在湖南点燃思想火花的第一步,也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群众基础。 得知情况的毛岸英不敢怠慢,立刻写信给父亲,原原本本地转达了外婆“不图回报,只求了结心愿”的意思。 远在北京的毛泽东收到信,据说独自坐了很久,三十年前长沙的那个春天,这份情谊和承诺,他从未忘记。 他随即批示财政部门,按当时旧币与人民币的兑换比例,折合了十万元,让毛岸英亲自带回长沙。 当毛岸英第二次踏进那座老宅,手里提的是沉甸甸的十万块现金,他把钱放在桌上,没多言语。 向振熙点了点头,随即当着众人的面,把钱分成几份,请来当年的邻里,按照记忆中的欠款一一偿还。 邻居们都以为这些旧账早就烂了,可她连谁借了多少、什么时候借的都记得一清二楚,钱还完,她自己一分没留,她说,她只是在尽自己的责任。 不过,向振熙要的显然不只是钱,因为这张借据背后,是一个家庭与一场革命纠缠的沉重过往。 当时文化书社开办后,时局愈发紧张,随着毛泽东和杨开慧投身革命,向振熙的家就成了女儿女婿最坚实的庇护所。 她把他们藏在自家宅院,深夜照应,甚至多次用家里有病人的借口,挡开邻里和特务的窥探。 后来杨开慧被捕牺牲时,年仅三十岁,噩耗传来那天,三个年幼的外孙还在向振熙膝下。 老人没有哭天抢地,只是连夜打包好行李,第二天就带着三个孩子悄悄离开长沙,一路辗转到了上海。 她把外孙托付给可靠的人,自己又悄然返回长沙,因为她的想法很朴素:她若不回来,敌人可能会去找孩子;她回来了,就能继续当他们的掩护。 从此,她与女婿毛泽东彻底失联,几十年来,她守着长沙的老宅,不知道女婿是死是活,也不知道外孙们是否平安。 直到新中国成立,她也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自己和毛泽东的关系,是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在长沙解放后写信给毛泽东,才让失散多年的亲人重新联系上。 后来1950年毛岸英到来后,她没有哭诉几十年的苦难,也没有抱怨孤苦的生活,只是平静地拿出那张借据,说了句“还钱”。 这句“还钱”,了结的是一桩金钱债,更是对那段共同扛过风雨的岁月,一个无声的交代。 当然,毛岸英这次回乡,也不只为了还钱,临行前,毛泽东特意叮嘱他,见了长辈要有礼貌,喊“阿公”“伯父叔叔”,切不可有半点架子。 在为外婆举办的寿宴上,毛岸英当众朗读了父亲的贺信,送上礼物,一家人拍下了珍贵的合影。 祝寿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板仓为母亲杨开慧扫墓,在“毛母杨开慧墓”的石碑前,这个在战场上都未曾畏惧的年轻人,跪在地上哭成了泪人,撕心裂肺地喊着:“妈妈,儿子回来看你了!” 最后,他才回到韶山冲,因为毛泽东早有规定,不许为他家乡修路盖房,以免搞特殊化,而毛岸英也严格遵守父亲的要求,在离韶山冲三十里的地方就下马,步行走进老屋,他把自己当成最普通的乡里人,探望亲戚,了解乡亲们的生活,还参加了乡政府的两次会议。 这次返乡,毛岸英了却了家族的夙愿,也用行动诠释了父辈那种近乎刻板的自律和原则。 但谁也想不到,这竟是他最后一次回到故土,仅仅半年后,这个刚刚了却家族心愿、替父亲还清旧债的年轻人,就永远地留在了朝鲜的战场上,年仅28岁。 他用短暂的一生,为这段家族与国家的史诗,写下了最滚烫的一笔。 【信源】《毛泽东家风》 中共中央文献出版

0 阅读:71

猜你喜欢

虎皮芳草潭

虎皮芳草潭

虎皮芳草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