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阻止建造2000亿的大型粒子对撞机,这也惹怒了中科院院士王贻芳,气的他不顾形象大声道:一定要建!不建中国落后30年! 2012年,中国科学界掀起了一场关于科技发展的大讨论,焦点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提出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这玩意儿计划建个周长100公里的地下加速器,造价高达2000亿人民币,目标是通过粒子碰撞搞清楚宇宙的那些基本规律。当时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刚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中国科学家也想趁热打铁,在高能物理领域干一票大的。 2016年,杨振宁通过“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发文,直言这项目不靠谱。他觉得2000亿投下去,风险太大,回报不一定有保障。杨振宁拿美国超导超级对撞机(SSC)举例,这项目90年代因为预算超支被砍,20亿美元打了水漂。他担心中国也步后尘,把钱砸进“黑洞”里。更重要的是,他认为中国当时还得先把基础研究搞扎实,教育、医疗这些领域也不能被挤占。 作为CEPC的领头人,他2016年在同一平台发文反击,掷地有声地说,不建对撞机,中国高能物理就得落后国际30年。他认为这项目不是烧钱,而是投资未来。王贻芳列数据:第一阶段正负电子对撞机花400亿,第二阶段质子对撞机1000亿,国际合作还能分担三成费用。他还提到,高能物理不光是理论上的事,历史上像互联网、核磁共振这些技术,都是从这领域蹦出来的。 2016年,国家发改委开了会,最后没把CEPC列入“十三五”规划,只批了3500万搞前期研究。这结果有点倾向杨振宁的谨慎派,但也没把门完全关死,留了点余地。杨振宁的观点是,中国得稳扎稳打,先把地基打牢,不能好高骛远。他觉得资源有限,与其冒险建对撞机,不如投到量子物理、生命科学这些更接地气的领域。 王贻芳认为高能物理是大国实力的象征,错过这机会,中国就只能跟在别人后头跑。他还说,CEPC的技术方案是全球1000多位科学家一块儿弄出来的,经过国际评审,靠谱得很。更别提这项目还能带动工程技术发展,国际合作也能减轻负担。 2016年的决定只是个暂停键。到了2023年,高能物理研究所放出消息,CEPC的技术设计报告搞定了,造价也从2000亿降到360亿人民币。这报告是全球科学家一起完成的,说明中国在这领域攒了不少家底。 回过头看,杨振宁的谨慎也不是没道理。这几年,中国没急着上马对撞机,而是把钱花在了基础研究上,像量子计算、北斗导航、天宫空间站这些,都干得挺漂亮。这说明夯实基础确实管用,中国科技进步没停下脚步。
2012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阻止建造2000亿的大型粒子对撞机,这也惹怒了中科院
看尽趣事
2025-07-07 21:48:36
0
阅读:28
猫不玩手机
关键2000亿也造不出世界领先的对撞机,还是不如欧洲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