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7月16日,伟人亲自下令将一个70岁老太被拉到广场执行死刑,随着一声枪响后,周围围观的百姓欢呼雀跃,然而令大家吃惊的是,这位老太太曾经竟是抗日战争中的女英雄,她究竟做了什么,周总理来求情都没用? 赵洪文国,1881年出生在辽宁岫岩县一个满族家庭,家里不算富裕,但她从小就见惯了战乱的苦。她小时候,甲午战争让日军践踏东北大地,村里人被欺凌,她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后来日俄战争又打过来,国家积弱,民不聊生,这些经历在她心里种下了对侵略者的愤怒。长大后,她嫁给了赵玉堂,夫妻俩勤勤恳恳,慢慢攒下点家业,在三道虎岭有了田地。她不是那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人,下地干活、操持家务,样样拿得出手,还常接济穷乡亲,村里人都挺敬重她。 可好日子没过多久,1931年九一八事变来了,日本铁蹄踏进东北。她儿子赵侗从北平回来,带着一股热血要抗日,她二话不说,把家里的田产卖了,换成枪支弹药,全家上阵。家里成了义勇军的窝点,粮食、被服堆满院子,她亲自跑后勤,风里来雨里去,确保队伍不缺吃穿。那时候,她50多岁了,可干劲一点不输年轻人。1934年,日军扫荡村子,她被抓进牢房,挨鞭子、受酷刑,硬是没吭一声。三个月后,义勇军把她救出来,她没歇着,跑到北平,加入抗日救国会,组织少年铁血军,还押送军火,穿梭在敌占区。1937年,她又去了香港,在华侨面前讲日军的罪行,筹了好多钱,人称“游击队之母”。 要说她抗日那段,真的是可歌可泣。她不是书里那种虚构的大英雄,就是个普通农村妇女,可硬是凭着一腔血性,干出了让敌人害怕的事。那时候,谁能想到,这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日后会走上一条让人唏嘘的路呢? 转折来得太突然。1949年,国共内战快结束了,国民党眼看不行了,蒋介石找到赵洪文国,让她去四川搞游击队,对付解放军。她没犹豫,带着四儿子赵连仲,自称“总统府留守”,跑到川西,拉起队伍,喊着“赶走共产党,三年不纳粮”。她带着人袭击村庄,抢粮食,烧房子,川西好几个县都被她搅得鸡犬不宁。那年年底,她纠集了4000多人,想攻打什邡县城,队伍浩浩荡荡,沿路抢老百姓的东西,乡亲们吓得四处逃。她觉得自己还能像抗日时那样打游击,可这回对手不是日本人,而是解放军。 1950年2月,解放军在什邡设下埋伏,一场激战,她的人马被打散,她自己也被抓了。抓她的时候,解放军看她抗日有功,派人劝她回头,可她不听,还骂解放军是“挑灯拨火之辈”。老百姓气不过,联名告她,说她害了多少无辜的人。法庭上,证据摆了一堆,证明她确实干了不少坏事。西南军区判她死刑,周总理听说后,觉得她抗日时立过功,想让她活命,可群众的愤怒压不住,判决没改。 1950年7月16日,天刚亮,她被押到什邡县城广场。70岁的她,头发白了,身子也佝偻了,可眼神还是硬邦邦的。行刑前,宣读了判决,枪声一响,她倒下了,围观的人群一下子炸开了锅,欢呼声响彻云霄。老百姓眼里,她不再是英雄,而是那个抢粮烧村的匪首。 回过头看,赵洪文国这一生,太让人感慨了。抗日时,她是真英雄,豁出命去保家卫国,可解放战争时,她站错了队,干了错事。她不是天生的坏人,但历史的车轮滚过来,个人的选择就显得太重要了。她本可以安度晚年,却偏偏跳进漩涡,最后连命都搭上了。有人说,她是糊涂了,有人说,她是被国民党蒙了眼,可不管咋说,她的结局是自己选的,历史没给她留情面。 再说说周总理求情的事。其实这事挺复杂的,周总理不是非要保她,而是觉得她抗日那段功劳不能抹杀,想给她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可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老百姓对土匪恶霸恨得牙痒痒,她的罪行又实打实摆在那儿,民意压倒一切,枪声还是响了。这也说明,历史评判一个人,不是只看你辉煌的时候,也看你犯错的时候。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2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