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一名新疆男子退伍后,被分到供销社上班,给当地百姓赊账10000多元货物而丢了工作,他感慨:做人不能心太好!不料,在他落魄时,萍水相逢之人接连帮助,又唤醒了他心底的善良,从而让他感动中国。 “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这是2012年“感动中国”给予阿里木江·哈力克的颁奖词。阿里木江·哈力克,一位来自新疆的普通汉子,当过兵,做过小买卖。2012年,他站上了“感动中国”的领奖台。这是对他多年坚持的最好总结。 阿里木江感动中国,是因为他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他用卖烤羊肉串攒下的辛苦钱,帮助了很多很多上不起学的孩子。 从2002年开始,二十多年里,他省吃俭用,一串串烤串攒下的五角、一块,变成了一笔笔助学金,送到了贫困学生的手中。他点亮了无数孩子的读书梦。 2002年4月,当时他刚刚参与扑灭了一场山火。事后,当地政府奖励他300元救火奖金。拿到这笔钱,他没有犹豫,立刻从自己积攒的微薄收入里又拿出200元,凑足了500元。 他找到了毕节学院的学生赵敏,赵敏家境贫困,正面临辍学的困境。他将这500元钱亲手交到她手上。这次捐助是一个起点,他踏上了持续二十余年的草根助学之路。 但鲜有人知,这位用烤串温暖中国的汉子,十年前曾因“心太好”跌入人生深渊。 1992年,新疆和静县。退伍兵阿里木江·哈力克接手了乡供销社价值2万元的货物承包点。每月需上缴400元本金,但看着赊账的贫困乡亲,尤其是那些孩子光脚上学的场景,他心软了,账本越记越厚。 四年后,供销社因亏损倒闭,他也因长期赊账导致无法完成上缴任务,被迫离开供销社,不仅血本无归,还背上了8000元债务。“做人不能心太好!”攥着失业证明,阿里木江陷入深深的迷茫。 为了还债,他背着烤炉辗转陕西、河南、湖北等十余省份,在各地烤串店打零工谋生。这段漂泊岁月里,他曾在南方某省露宿街头,鞋子被偷后赤脚行走,饿极时甚至翻找垃圾桶里的残食果腹。生活的重锤几乎砸碎了这个汉子对善意的信念。 然而,就在他最落魄、最怀疑之时,一位素不相识的中年男子上前询问后,塞给他100元说:“先拿着用,快去买肉,我要吃烤串。”当晚,这位好心人还带朋友买了20串。这笔钱让阿里木江重新开始,也让他体会到当年乡亲赊账时的心情。 之后退伍军人刘炅认识了阿里木江,他经营的酒吧成了阿里木江在毕节第一个落脚点。刘炅允许他在门口摆摊,提供住处:“大家都是退伍军人,我觉得应该帮他一把。” 阿里木江在店里吃住两年半。后来刘炅生意失败,阿里木江将自己攒的3000元塞给了他。 也正是这些帮助,阿里木江又重燃了对善意的坚持,决定继续帮助别人。这才有了后来他坚持二十多年,用烤串资助贫困学生的感人故事。 从供销社赊账失业的落魄者,到感动中国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江的蜕变始于陌生人的一句鼓励和一点善意。而他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用三十年光阴温暖了人心。 阿里木江的故事告诉我们:好心可能会遇到挫折,但不要灰心。因为总有人在默默关心着你。接受了别人的善意,再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他就像一盏灯,自己曾被点亮,然后去点亮了更多人的希望。
信息来源: 多彩贵州网|本网综合:民族团结的楷模 新疆"好巴郎"阿里木 共产党员网|第三届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阿里木江·哈力克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