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祖了!”福建,女孩高考考了690分,在全省排第二,家里人都开心坏了,直接开了祠堂让她进去拜祖。网友:只要能光宗耀祖男女都一样!
信息来源:祥有味茶仓(詹良飞)2025年7月2日
事情是这样的,安溪的詹舒雯今年高考拿下690分,文科全省第二名,顺利被北京大学录取。
按当地规矩,这等大事少不得给祖先汇报一下。
于是,过年后第一次,詹家把尘封已久的祖祠大门给打开了。
那天一大早,祠堂门口就停了好几辆小车,都是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亲戚。
村道两边,还有人摆了小摊卖矿泉水,旁边几个大叔挤在门口议论开祠堂的“排面”。
更有意思的是,泉州电视台的记者还带着补光灯来蹲点采访,场面一下子就热闹起来。
进去一看,祠堂里干净整洁,门口横挂着两条大红横幅——“恭贺詹氏家族再添佳绩”“光宗耀祖代代相传”。
厅里的八仙桌上摆满贡品,后墙上的族谱翻到最新一页,族长手里那支红笔特意在詹舒雯的名字上圈了个大红圈,一笔鲜艳,“家谱更新,榜眼永记”。
最亮眼的还是詹舒雯本人。
她穿着学校的白色校服,肩上披着写着“北京大学录取生”的红绢带,表情却特别淡定。
两旁是她的父母,胸前都别着红花,脸上笑得跟花儿似的。
爷爷手里拿着黄表纸,先跪在香炉前念念有词,让列祖列宗保佑小孙女前程似锦。
然后詹舒雯也跟着上了三炷香,又磕了三个头,动作规矩却没有一点儿慌张。
仪式结束后,詹家在祠堂外摆了十五桌酒席,整个十里八乡都来凑热闹。
要我说,老一辈重“光宗耀祖”,把个人的成功当家庭的荣耀。
年轻一代看重“自我实现”,觉得成绩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传统仪式更多是配合长辈表达敬意。
大家让让步、互相迁就,仪式形式变轻了,可那份对家族和来处的认同,却一点不打折。
其实,祠堂能不能继续下去,关键不在它有多古老的规矩,而在于它背后承载的那股精神:重教育、守家训、讲团结。
只要一家人心往一处想,就算少磕几个头、不点几炷香,真正的传承也不会断。
就像詹舒雯说的:“我不怕磕头,更在乎家里人高兴,也希望让更多孩子看到,只要努力,就能给家族争口气。”
这一场既有“破例”“光宗耀祖”爆点,又有代际价值观的碰撞和妥协,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不管是三岔路口的矿泉水小摊,还是补光灯下的采访镜头,都映衬出一个乡村家庭,怎样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一条通路。
真正的仪式感,不在磕不磕头,而在于咱们认不认这份共同的来处。
对此,大家怎么看?
特别声明:非官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