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眼见证厚德养老院"骂不还口",孙玉良:让慈悲成为职业操守】
2025年7月5日,北京厚德养老院。入住老者王阿姨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今天犯病最厉害了,一直闹着要回家。她用洪亮的声音“训斥”负责看护她的大宝、义工木子阿姨,后来又加上了我,乃至将我的上衣都扯了下来。急切时,骂骂咧咧,出口成脏。我极力保持着镇静,几位工作人员和义工也做到“骂不还口”。最后还是在另一位工作人员小白的劝说下,拨通了她儿子的视频电话,说养老院就是她的家,王阿姨才乖乖回去睡觉。
整个过程中,小白也好,木子阿姨也好,始终都面带微笑,轻声细语地回应着,甚至跟她玩起了捉迷藏,累出了一身汗。养老院的院长刘训香常讲,对待每一位老人,都要有一颗慈悲心。老人有病,脑子已退化到儿童时期,不能跟她一般见识。今天的情况并不是个例,而是这家养老院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骂不还口”已成为工作人员深入骨髓的职业准则。在这个老龄化日益加剧的时代,这样的场景不仅令人动容,更引发我们对养老服务本质的深刻思考。
早上的晨会,作为这家养老院挂职的副院长,我打算要表扬一下表现最好的小白,是他的坚持,才将王阿姨劝回了宿舍。故事以“养老院就是您的家”收尾,充满了温馨。王阿姨家来自延庆本地农村,家庭并不富裕,子女们又要挣钱,又要赡养老人,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努力。把母亲送到养老院,只能经常保持电话和视频沟通,凑和着过这样的日子。王阿姨刚来几天,还不太认可“新家”,所以要给她一个适应的过程。厚德养老院的“骂不还口”不是简单的忍气吞声,而是一种建立在专业认知基础上的慈悲选择。老人发脾气并不见到是有多恨护理人员,还有一种原因是对自身衰老的无力感宣泄,这让我想起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理论,老年期面临着"自我完整与绝望"的心理冲突。
作为养老工作者必须理解这一点,不要把老人的情绪攻击个人化。护理员小郝曾被一位失能老人连续责骂很长时间,但他仍然保持微笑服务,象对待母亲一样伺候老人。而老人的女儿,也亲切地称他为郝哥。我相信最后终有一天,老人会拉着小郝的手说:"你像我儿子"。“骂不还口”的背后,是一套完整的情绪管理与心理调适机制。护理人员不仅要付出体力劳动,更要管理自己的情绪表现,这叫“情绪劳动”。当感到委屈时,默念“这不是针对我,这是老人在表达需求”,这种情绪调节不是压抑自我,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情绪智慧。
这种“骂不还口”是伟大的,做到了“骂不还口”,就是一种主动的慈悲实践。在这里,慈悲不是被动的忍受,而是主动创造温情的有力工具。哲学家列维纳斯说:“面对他者的面孔,我们首先承担的是责任"。养老工作者正是通过对老人无条件的接纳,重建他们的尊严感和存在价值。优质的养老服务不仅需要完善的硬件设施,更需要以慈悲为核心的专业软实力。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今天,构建一支具备专业素养与人文情怀的养老护理队伍非常重要。只有内心深处真正有爱的人,才会适应这种工作,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在养老院焕发光彩。
我确信:当慈悲成为职业操守,养老机构就能超越单纯的“照料场所”,升华为延续生命尊严与温情的家园。在这个快速老龄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这种“骂不还口”的智慧——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更为强大的慈悲力量,一种能够温暖这个世界的高贵品质。我对别人说:王阿姨看似是一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特别令人“讨厌”,但她实质上也是一位菩萨,下凡来考验我们的,度我们的。只有内心充满慈悲,才会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如同唐僧取经一样,历经磨难取得养老行业的“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