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4年,经历过两度登基、人生大起大落的明英宗朱祁镇走到了生命尽头,他对儿子朱见深说:“我死后不要殉葬,今后再也不能有这样的事情。” 明朝的殉葬制度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闰五月初十,朱元璋驾崩的消息传遍宫城,46 名妃嫔被集中到坤宁宫偏殿。 据《明实录》记载,宫女们 “哭声震殿檐”,有位韩氏嫔抓住殿柱哭喊:“娘,我去了!” 话音未落便被太监强行缢杀。 这种恐怖场景在明初反复上演: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殉葬的30 余名妃嫔中,有位来自朝鲜的权贤妃,其乳母金黑后来逃回朝鲜,在《李朝实录》中泣诉女儿 “被宫人以铜杖击顶而死”。 朱祁镇对殉葬的憎恶,早在少年时便埋下伏笔。 宣德十年(1435 年),朱祁镇的父亲朱瞻基驾崩,10名妃嫔殉葬,当时年仅 9 岁的朱祁镇躲在屏风后,目睹了宫女们被拖拽的惨状。 而真正让朱祁镇彻底觉醒的,是土木堡之变后的人生巨变。 正统十四年(1449 年),22 岁的朱祁镇沦为瓦剌俘虏,在漠北草原的寒夜里,他曾与牧民同吃烤羊肉,听他们讲述亲人离世后的哀悼习俗。 有次,朱祁镇高烧昏迷,是一位瓦剌老妇用草药救了他,醒来时老妇说:“就是牛羊也不能随便杀,何况人呢?” 这句话在他心中盘桓了十余年。 复位后的天顺年间,朱祁镇常在深夜召见内阁首辅李贤。 据李贤《天顺日录》记载,一次谈及宣宗殉葬的贤妃,朱祁镇突然拍案:“彼无过,何以杀之?” 李贤趁机进言:“殉葬非盛世事,陛下行仁政当自此始。” 更关键的是,朱祁镇与发妻钱皇后的深厚感情成为直接推力。朱祁镇被俘期间,钱皇后忧心如焚,日夜哭泣,哭瞎了一只眼睛,因长期跪地祈祷,还瘸了一条腿。她散尽宫中财宝,只为赎回丈夫。 不仅如此,钱皇后还号召嫔妃们织刺绣品变卖,筹集赎金。 朱祁镇对钱皇后的付出极为感动,与她感情愈发深厚。而钱皇后无子嗣,按旧制必遭殉葬。 天顺七年(1463 年)冬,朱祁镇特意带钱皇后去十三陵,指着自己的寿宫说:“这里有你的位置。” 朱祁镇的这句话实则是在为废除殉葬铺路。 此外,明代中期的社会思潮也为变革提供了土壤。江南文人祝允明在《野记》中痛斥殉葬 “违天地好生之德”,理学家薛瑄在《读书录》中直言 “殉葬者,皆乱臣贼子所为”。 这些议论虽未形成主流,却已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改变的力量。 朱祁镇的遗诏颁布后,宫廷内外的反应堪称震撼。 《明宪宗实录》记载,当太监宣读 “免殉葬” 的谕旨时,后宫无子嗣的妃嫔们 “相顾错愕,继而泣拜不止”。 其中最年长的刘太妃,本已备好自尽的白绫,听闻消息后当场昏厥,醒来后对着英宗寝宫方向叩首百余次。 朱祁镇这道遗诏的影响远超宫廷范畴: 其一,直接挽救了无数生命。按明初平均每位帝王殉葬 20 人的规模计算,明朝后续的 160 余年里,至少有上千名女性得以幸存。 成化年间,宪宗朱见深特意在西山为前朝未殉葬的妃嫔修建 “慈寿宫”,据《宛署杂记》记载,宫中有位姓赵的老嫔活到 87 岁,临终前仍念叨 “英宗皇帝活了我”。 其二,推动社会伦理的转型。弘治元年(1488 年),有地方官上奏请求为节妇立 “殉夫牌坊”,被孝宗朱祐樘驳回:“先帝已废殉葬,民间何复效之?” 这道谕旨标志着官方对殉葬陋习的全面否定。到万历年间,文人袁宏道在《锦帆集》中已敢直言 “殉葬者,禽兽之行也”。 其三,重塑皇权的道德维度。此前帝王通过殉葬彰显权威,而朱祁镇之后,明朝皇帝更注重以 “仁厚” 塑造形象。 嘉靖帝虽沉迷修仙,却特意下旨豁免了无子嗣的邵贵妃殉葬;万历帝为彰显孝道,将祖母李太后的侍女都封为女官,避免其殉葬风险。 朱祁镇的帝王生涯充满争议:他宠信宦官导致土木堡之变,使明朝由盛转衰;复位后冤杀挽救社稷的大功臣于谦,留下千古骂名。 但废除殉葬的举措,却让朱祁镇在历史长河中获得了独特的正面评价。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直言:“英宗独见,罢免殉葬,遂破千古迷谬,视唐宗宋祖尤为卓识。” 这一评价虽有拔高,却点出了关键, 一位帝王能主动放弃 “皇权象征” 的殉葬制,本身就是对人性的觉醒。 从制度演进角度看,朱祁镇的决定并非孤立事件,为后世康熙彻底禁绝八旗殉葬陋习提供了历史依据。 正如明史专家孟森所言:“英宗之过,在私德之失;英宗之功,在救生民之命。一失一功,足以抵消。” 朱祁镇或许不是雄才大略的明君,但他临终前的这道遗诏,让冰冷的帝王史多了一丝人性的温度。 参考资料:《明史》《明史纪事本末》
1464年,经历过两度登基、人生大起大落的明英宗朱祁镇走到了生命尽头,他对儿子朱
国际大碗说
2025-07-01 23:01: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