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历史冷知识,估计绝大部分人都不明白为什么尼布楚条约是平等条约。 尼布楚条约是1689年俄罗斯帝国和清朝签的一份协议,背景是两个帝国在扩张时撞上了。当时,俄国正往东开拓,想找新地盘和资源,清朝则忙着稳固北方边疆。两边在黑龙江流域碰面了,这个地方资源丰富,战略位置也关键,双方都想要。 俄国人往东走得挺猛,已经在西伯利亚和远东扎了根,但还没完全站稳脚跟。清朝呢,正值康熙年间,国力强盛,军队和官僚体系都硬得很。两边在黑龙江打了几场,比如1685年和1686年的阿尔巴津之战,结果谁也没能彻底压倒谁。这就逼着他们坐下来谈,而不是继续硬拼。 这份条约是清朝和欧洲国家签的第一个正式协议,特别的地方在于,它不是那种后来常见的“强加型”不平等条约,而是双方实力差不多,谈出来的结果也相对公平。 要搞明白为什么尼布楚条约算平等,得先看看当时的情况。俄国虽然在欧洲崭露头角,但在远东还只是个新手,补给线长,控制力有限。清朝这边,康熙皇帝亲自盯着北方防线,派了大军压境,摆明了不让步。两边都有筹码,也都有顾虑,谁也吃不下谁。 谈判的时候,双方都带了翻译和顾问,用拉丁语沟通——这可是个中立的选择,因为谁也不懂对方的语言。条约条款也不是一边倒的,而是互相妥协。比如,边界定在额尔古纳河和斯坦诺夫山脉,差不多是双方领土主张的中线。俄国放弃了一些已经占了的土地,清朝也退让了部分控制区。 再说贸易和外交,条约里规定俄国商人可以去中国做生意,中国商人也能去俄国,这在当时很罕见,因为清朝对外贸易基本是锁着的。外交上,双方还能互派使节,有事好商量。这种双赢的安排,跟后来那些被枪炮逼出来的条约完全不是一回事。 谈判是在尼布楚开的,俄国那边是费奥多尔·戈洛文带队,清朝是索额图领头。整个过程挺复杂,拖了好几个月。语言不通、文化不同、领土诉求还互相冲突,谈起来可不容易。 用拉丁语是个亮点,说明双方都想让条款清楚明白,不留糊涂账。俄国人想要黑龙江以北的地,清朝死守不放,最后折中定了界线。贸易条款也是讨价还价的结果,俄国想打开中国市场,清朝则希望控制节奏,但最终都点了头。 条约一共六条:第一条定边界,第二条管逃犯引渡,第三条开贸易,第四条设外交,第五条处理战俘,第六条确认生效。每条都是双方拉锯战的结果,写得清清楚楚,还用了五种语言——俄语、汉语、满语、拉丁语和蒙古语,确保没歧义。这在当时可是很先进的做法。 尼布楚条约为啥没多少人明白它的平等性?可能是因为它被后来的历史盖住了风头。比如1842年的《南京条约》,那是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加给中国的,典型的不平等条约。相比之下,尼布楚条约显得太“低调”了,没什么戏剧性,也没谁被欺负得太惨,所以不太引人注目。 但它的重要性不小。它是欧洲和亚洲大国第一次平等协商的案例,证明了外交不一定非要靠拳头说话。它还定下了中俄边界的大框架,到今天都没怎么变过。后来两国的关系虽然起起伏伏,但这个起点至少是公平的。 条约签完,影响马上就来了。贸易方面,俄国商人能去北京等地卖皮毛,换茶叶和其他货,中国商人也能去西伯利亚交易,带动了一波商贸热。外交上,1692年俄国使节伊兹迈洛夫访问北京,1719年清朝使节图理琛去了俄国,这些都是条约带来的直接结果。 对当地土著,比如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条约也有影响。边界定了,他们夹在中间,虽然条约里提了点他们的权益,但实际上还是得听两大帝国的。长远看,这份条约给中俄关系开了个头,后来虽然有摩擦,但至少早期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
不愧是你,帝国
【31评论】【13点赞】
用户43xxx99
不用拿那些显而易见的不平等条约来反衬这个所谓“平等”,从而掩盖一些东西。《尼布楚条约》虽然短时间稳定了东北边境,但放弃了贝加尔湖以东,到额尔古纳河之间大片区域(原蒙古的实力范围),又为后来沙俄进一步入侵留下了极大隐患,这都是以索额图为首的清廷谈判者的拙劣和短视造成的。
用户10xxx24 回复 07-02 00:08
也为后来外东北和外西北、喀尔喀蒙古的失去创造了条件;
iscking
那些地盘满清从建立政权开始就没彻底掌控过,基本上都是小部落迁徙地区。满清认为没啥油水环境还特艰苦…
江渐月 回复 07-01 22:08
掌控了,库页岛还有清朝立的界碑。
用户10xxx24 回复 江渐月 07-02 00:07
就是短视,打胜了我就用乌拉尔山为界以绝后患;结果直接导致失去外东北和外西北加喀尔喀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