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6年4月起,日本工薪族工资单上将多出一项“儿童与育儿支援金”,被坊间称为“单身税”。年收入1000万日元的单身人士,每年要多交19800日元,相当于每月1650日元。有孩子的家庭缴费后,可通过育儿补贴全额拿回,相当于免税,而单身者缴纳的钱则流向别人家孩子。
这项政策缴费金额与个人收入挂钩且逐年递增。年收入200万日元群体,2026年需缴2400日元,2028年增至4200日元;年收入400万日元者同期从4800日元涨至7800日元;年收入1000万日元以上高收入人群,2026年缴12000日元,2028年高达19800日元。个体经营者也需缴费。
日本儿童政策大臣加藤鲇子解释,政府是根据多年工资水平精确计算得出的数字,这些资金将使每个孩子到18岁时累计获得约146万日元的津贴和服务费。然而专家指出,受益群体仅限于育儿家庭,单身者、无子女夫妇以及子女已成年的家庭,纯粹是“被割的韭菜”。
“单身税”的出现源于日本少子化危机。2024年,日本新生儿数量首次跌破70万,出生率降至1.2以下,双双刷新历史最差纪录。这一数据比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的预测整整提前了10年。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人口预测:如果按此趋势,到2070年,日本人口将从现在的1.2亿锐减至8700万。首相岸田文雄曾紧急发声,称“接下来6到7年是扭转出生率下滑的最后机会”。
日本应对少子化已30年,却节节败退。1990年,日本因生育率跌至1.57而爆发“1.57冲击”,但实质性政策拖延近十年才出台。2005年生育率跌至历史最低点1.26后短暂回升,2015年达1.45,之后8年又一路下滑至2023年的1.2。三十年间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面对“单身税”,日本民众的反对声浪迅速席卷社会。共同社调查显示,超60%受访者明确反对该政策。在社交平台上,愤怒的单身族们发出集体抗议:“单身者已经在税收上被区别对待,现在连养孩子都要我们买单?”“少子化的问题不应该由单身人士承担,政府应该从根本上解决生育率下降的原因。”“凭什么我要为别人的孩子买单?”更极端的单身者甚至扬言:“若该政策实施,可能采取反复结婚离婚的方式避税保财。”
舆论调查显示,反对“单身税”者占比42.1%,远超赞成者的32.8%。除40代外,其余年龄段均以反对为主。面对汹涌民意,日本政府将“单身税”包装成拯救生育率的救命稻草。但诸多迹象表明,单纯发钱效果存疑。虽然日本政府计划到2028年筹集3.6万亿日元少子化资金,其中1万亿日元来自“单身税”。但许多民众和学者认为,这不过是“翻倍扩充儿童补贴规模”,效果难料。
有网友一针见血指出:“少子化最大的原因是结婚率低下,收入越高,结婚率才能越高。稳定地增加国民收入,创建让国民安心结婚的环境才是有效对策。结果政府却要给年轻家庭增加负担,完全是本末倒置。”日本专家荒川和久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数据显示,日本男性年收入达700万日元以上时,未婚率低于20%;而年收入低于200万日元时,未婚率飙升至70%以上。“不解决结婚难,出生率不可能增加。”荒川和久强调,“虽然育儿支援重要,但单靠这些不能促进新生儿出生,婚姻才是关键。”
“单身税”争议折射出的,是日本社会深层的结构性困境。日本年轻人正集体陷入“低欲望陷阱”。18-34岁未婚青年中,近七成没有交往对象,其中每3人就有1人不想谈恋爱。“终身不婚”比例持续上升,男性约占17%,女性占15%。约75%的18-34岁未婚者与父母同住,形成庞大的“单身寄居族”。这些“寄生单身”现象与经济低迷直接相关。
当企业用临时工取代终身雇佣制,年轻人财富积累速度远不及父辈。离开父母“寄居”意味着要承受结婚和育儿的巨大风险,进一步降低结婚意愿。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让日本女性普遍要求配偶收入高于自己。在25至34岁已婚女性中,这一比例高达81.7%。当收入增长追不上结婚门槛的提高,单身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无奈选择。在生活的重压下,很多人连结婚生子的念头都逐渐消磨殆尽。
一位东京的32岁程序员在社交平台上写道:“我们不是不想结婚,是结不起。现在政府还要从我们微薄的薪水里再挖走一块去补贴别人,这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日本的“单身税”实验,会成为少子化危机的解药,还是压垮年轻一代的最后一根稻草?时间将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