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国民党中将李延年在贫病交加下死去,黄埔一期同学黄杰操办葬礼时,忍不住大骂:“李天霞这家伙,真是害人不浅。” 李延年字吉甫,山东省乐安县人,黄埔一期生。国军的一期生中,因李天霞、李仙洲、李玉堂这三个山东籍的,都当过集团军总司令级别的军职,被称为“山东三李”,由于黄埔三期的山东人王耀武,名气更大,因此有“三李不如一王”之说。 单论职务的话,王耀武被俘时的身份是山东省主席兼第二绥靖区司令官,而李延年是“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四绥靖区司令官,两人是相当的。当然,王耀武的能力,明显强于李延年。 1949年8月,福州解放后,平潭岛成为国民党在福建沿海至关重要的一个重要据点。 蒋介石对平潭岛极为重视,将防守的重任交给了李延年,让他以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六兵团司令的身份,负责指挥岛上的防御作战。 李延年到达平潭岛后,便立即着手部署防御工事,组织兵力,企图凭借海岛的天然屏障,阻挡解放军的进攻。 然而,此时国民党军队内部早已矛盾重重,派系斗争激烈。黄埔三期的李天霞,时任73军军长,却心怀不轨。 李天霞认为平潭岛根本守不住,加之也想保存点老本部队,好撤回台湾时,作为东山再起的资本,因此对作战很不上心,一直想着如何逃走。因此,在平潭岛战斗前后,李天霞不仅没有配合李延年的防御部署,反而暗中使坏,妄图逼着李延年撤军。 李天霞先是消极怠战,对李延年下达的防御指令阳奉阴违,故意拖延军事行动。当解放军即将对平潭岛发起进攻时,李天霞更是私自将自己所辖部队撤离平潭岛周边的重要防御阵地,导致平潭岛的防线出现巨大漏洞。 李延年发现防线问题后,多次向李天霞下达命令,要求其迅速回防,但李天霞却置若罔闻,甚至谎报军情,称部队遭遇 “不可抗力” 无法返回。 而解放军这边,则在战前进行了周密准备,三野十兵团司令员叶飞,派遣侦察部队对平潭岛地形、守军部署展开详细侦查。 为克服渡海作战难题,解放军征集大量木帆船,组织战士进行海上航行、登陆作战训练,还对船只进行改装,加装火器以增强火力。同时,发动沿海渔民提供情报、协助训练。 9月16日,解放军抓住战机,发起了平潭岛战役。 战斗打响后,解放军兵分多路,采取奇袭战术。其中一路趁着夜色,借助大雾掩护,驾驶木帆船悄悄接近平潭岛北部的娘宫渡口。 国民党守军因李天霞撤防,兵力空虚,毫无防备。解放军先头部队迅速登陆,歼灭渡口不多的守军,控制滩头阵地,为后续部队登陆打开通道。 与此同时,另一路解放军向平潭岛西南部的芬尾、钱便澳等地发起进攻。 面对解放军攻势,岛上守军因士气低迷、分散防守难以形成有效的防御。 不甘心的李延年试图组织部队进行反击,但派去的反攻部队要么一触即溃,要不就干脆拒绝执行命令,自行逃跑。 随着战斗的持续,李延年眼看局势无法挽回,又得不到李天霞的支援,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被迫做出了放弃平潭岛的决定。 9月18日,李延年率领残部登上军舰,仓皇逃离平潭岛,撤往台湾。在撤退过程中,李延年的部队遭到了解放军的追击和炮火攻击,折损不小。 李延年回到台湾后,本以为即使平潭岛失守,但过不在自己,应该能得到谅解和继续任用。 然而,李延年万万没有想到,等待他的却是一场军法审判。 原来,李天霞为了推卸责任,将平潭岛失守的全部过错都推到了李延年身上。 李天霞为人狡猾,在逃回台湾后,估计会追究丢失平潭的责任,于是花重金收买了李延年的参谋长和司令部的几个参谋。这几人在军法会审时,充当“证人”,替李天霞说话,称混乱的布防都是执行李延年的命令,撤退命令也是李延年下达的。 在这种情况下,李延年有口难辩,加之主持军法会审的陈诚,本就对李延年没有好感,于是李延年被军事法庭以 “失守平潭岛” 的罪名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李天霞尽管也被判了徒刑,但在关了几个月后就被释放了,而且重新获得了军职。 李延年在服刑数年后,在几个在台湾的黄埔同学的求情下,得以释放。可老蒋、陈诚对李延年恶感很深,下令不许恢复其军籍贯。如此一来,李延年没了收入来源,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之中。 李延年曾经的同僚和部下,大都明哲保身,对他避而远之。最后还是黄埔一期的黄杰等人看不过眼,奔走之下,替李延年争取后,使其可以按月领取一笔并不算多的救济金。 当过集团军总司令、“剿总”副总司令、兵团司令官等要职的李延年,晚年居住在简陋的小屋中,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长期的贫困生活和精神上的压抑,使得李延年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患上了多种疾病,却无钱医治。 1974年11月,贫病交加的李延年在台北一间破旧出租屋内孤独地死去,年70岁。因没有余财,李延年的丧事,还是黄杰等黄埔同学操办的。在葬礼上,黄杰愤愤不平的大骂李天霞,说他可坑惨了李延年。 可李天霞已在七年前病死,黄杰发这种牢骚,是什么用都不顶的。
1969年,粟裕给老部下许世友打了个电话,说“老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请关照一下”
【4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