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真的是典型的——人情和战略撞一块了,你不表个态,那是情商问题;你要是表错态,那就是国运层面的失误了。 所以问题来了:塞尔维亚给我们求情,帮欧洲车企从它那边搞点稀土,中方该不该网开一面? 我的判断是——可以开,但必须有“门槛”。 下面我们掰碎了说,说完你大概就明白为啥这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 一、“铁杆朋友”牌,值不值得打? 先别急着说“感情不能当饭吃”——在国际政治里,有时候感情真能当点饭吃,尤其是能吃到别人吃不到的那一口。 塞尔维亚是啥角色?欧洲里头不多的还敢明着撑中国、怼欧盟的国家,外交上跟咱实打实的亲,武契奇这人也不是光嘴上好听,该投票站台就投票,该签协议就签协议,在这几年国际局势越来越紧的情况下,已经很难得了。 而且别忘了,咱在塞尔维亚不只是卖点稀土,还投了不少基础设施、矿产开发、甚至新能源汽车整车厂……这些项目是真金白银砸进去的。 换句话说,**塞尔维亚不是拿着感情换稀土,而是早就用行动提前“打了卡”。**现在它来求情,咱网开一面,不仅合情合理,还可以起到“树个样板”的作用——谁跟中国真交朋友,中国不会亏待谁。 这是软实力,更是筹码管理。 二、稀土不是白菜,也不是慈善 当然,咱也不能因为感情冲昏头脑,稀土该控就控,管得住才叫“王牌”。 这事如果放水放过头,那下回来求情的就不是铁杆,是墙头草了。 这次的操作关键是四个字:“定向开闸”。 我们可以批,但要让所有人知道——不是欧洲整体,不是法国、意大利,是“塞尔维亚这个点”可以通一下水。 而且出口前置条件必须严明写死: 只能用在塞尔维亚当地工厂; 不准转卖、不准中转、不准“技术共享”; 数量必须对标产线计划,搞不出库存积压。 说白了,这不是你想拿多少就拿多少,是我看你这口锅够硬,值不值得盛汤。 一旦这些标准立住,别人想要稀土就得先看看自己有没有“武契奇”这么讲义气。 三、稀土管理的底线不是“绝不给”,而是“我说了算” 这也是一个长期战略博弈问题。很多人觉得我们稀土多,随便砍一刀就能让美欧“疼到求饶”。错了。 稀土不是靠封锁吓人,而是靠**“精算+纪律”**来实现效果。 你要是封得死、封得狠,美欧立马启动本地开采、替代材料、回收项目,三年之后你就没话语权了。 但你如果做得巧,一边控制出口,一边维持秩序,一边设置“人情口子”,那就能让稀土在国际上变成一套“悬在别人头顶的规则”——想要就得守规矩,想乱来就得付代价。 现在商务部、发改委的一整套细化出口审查流程,说白了就是为了让咱手上的这副牌从“能吓人”变成“真能打人”。 而塞尔维亚这事儿,就是我们第一次公开演练“对朋友另眼相看”,走流程、走审批,但把话说透、把规矩立住,才有长期效应。 四、给朋友汤喝,是为了让别人学着“怎么跟中国相处” 这事如果操作得好,效应远远不止一条工厂、一点稀土。 你想啊,现在欧洲一堆国家都卡在美欧矛盾之间,嘴上跟着美国走,心里想搭中国顺风车,很多都在观望。 这时候咱要是做得漂亮—— 让欧洲看到:不是中国封死稀土,而是你不配; 让企业看到:不是全球规则变了,而是你在中国这边没买路钱; 让朋友看到:中国愿意帮,但你得靠得住。 那这波操作,就不只是一次审批了,而是一次公开的“选边站队说明会”。 所以最后给这事一句总结: 对朋友网开一面不是示弱,而是要用“怎么给面子”教会别人“怎么给中国面子”。 这就是我们今天打“稀土牌”的真义——既要有策略,又得有温度,更要有规矩。 会玩,才是真强国。
这事真的是典型的——人情和战略撞一块了,你不表个态,那是情商问题;你要是表错态,
嫣然一笑的样子
2025-06-30 22:32:1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