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大辫子到底有多脏?看起来油光光的,但其实虱子满头,十步之内站不得人! 清朝男性的发辫,在一些外国人笔下,油得能炒菜,气味堪比发酵了三个月的臭袜子,看一眼都可能影响食欲。 这条辫子并非凭空出现,它的源头在满族,作为东北的游牧民族,满族人的发型讲究实用:前额剃光,脑后留一小撮头发编成细辫,俗称“金钱鼠尾”。 这种发型在骑马打猎时不易被风吹乱或被树枝挂住,戴帽子也方便,而在文化层面,满族人视辫子为魂魄的寄托,神圣无比,死后也要带回家乡安葬。 虽然辫子的样式也在演变,从早期的“金钱鼠尾”,到康熙年间的“猪尾巴”,再到乾隆以后的“牛尾巴”,清末富裕人家甚至能编出花样,可无论样式如何变,其脏乱的本质却没多少改变。 现代人几天不洗头便觉不适,可清朝男人的辫子却常年不洗,辫子上不仅混合着头油、汗水与灰尘,更成了虱子的安乐窝,有时还沾着饭菜残渣。 长此以往,这些污垢在辫子上形成一层天然“包浆”,摸起来滑腻黏手,英国传教士麦高恩就曾描述,有些人的辫子像浸透油脂的绳子,气味难闻,凑近了还能看见虱子在油垢里爬行。 街上的灰尘更是辫子的“常客”,英国旅行家麦罗德(JohnM'Leod)亲眼见过一个泥瓦匠解开辫子,灰尘扑腾而起,仿佛一阵小型的沙尘暴。 更骇人的是,这条辫子简直是一个移动的“生态系统”,由于长期不洗,辫子成为虱子、跳蚤的绝佳繁殖地,轻轻一抖就能掉下一堆虱子,它们在里面繁衍了好几代。 虱子多到成了常态,鲁迅笔下也提到,身上没几个虱子反而不寻常,一些穷人甚至抓到虱子就往嘴里塞,声称“补血”,据说咬下去还有油香味。 除了活物,辫子里也常有食物残渣,清朝人吃饭时,辫子时常垂到碗里,沾上汤汁饭粒也毫不在意。 头油、汗水、灰尘本就会发酵,而当时的人们为“养护”头发,还喜欢抹桂花油、菜籽油甚至猪油。 这些油脂在头皮上进一步氧化,最终混合成一股夹杂着汗臭、腐食和霉味的酸腐气,据说能飘出数米远,尤其在夏天,汗水一蒸,那味道足以让周围的人窒息。
雍正元年九月,为了方便在太庙祭祀康熙,雍正命工部在端门前盖一间更衣室。更衣室盖好
【1评论】【3点赞】
江渐月
如果说不打理头发,那别说清朝了,就是明朝、宋朝、唐朝也会油头、长虱子,除非你是个大光头。
江渐月
清朝人是打理辫子的。 日常梳理 - 工具:常用篦子(齿密,可去虱卵)、木梳,富贵人家可能用象牙或玉制梳子。 - 频率:普通人多隔几日梳理一次,富贵者可能每日打理。 - 流程:先解开辫子,用篦子从发根到发梢反复梳理,去除污垢和杂物,再用梳子理顺,最后重新编辫。 清洗 - 平民:多在夏季或劳动后用清水洗,冬季可能较少洗,条件好的会用皂角等天然清洁剂。 - 贵族:有专门的仆役伺候,用特制的洗发水(如添加草药),洗完后还会用香油等保养头发。 编辫样式 - 普通男性:多编为单股长辫,垂于脑后,发尾用布带系紧。 - 特殊场合:如祭祀、庆典等,可能会在编辫时加入装饰,如红绳、玉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