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子们,今天来给大家唠唠一个听起来有点矛盾的话题——康雍乾时期,这可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但为啥又被称为“饥饿的盛世”呢?
康雍乾时期,也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统治的时期,持续了134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在这个时期,清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人口也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一亿,增长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三亿。耕地面积达到741万余顷,稻米产量在江南等地亩产可达2-3石,甚至更高。手工业和商业也十分繁荣,苏州、杭州的丝织业,松江的织布业,景德镇的制瓷业都闻名遐迩。
然而,这个看似繁荣的盛世,却被称为“饥饿的盛世”。原因就在于,尽管国家整体经济发达,但普通百姓的生活却并不富裕。当时的贫富差距极大,上层社会生活豪奢,官员们每天吃多顿饭,每顿都有许多道荤菜,而底层百姓却吃糠咽菜。同时期的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还能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支出却为35两,根本无法有生产剩余。
康雍乾时期,清朝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对内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限制工商业发展,蔑视科学技术。这些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得中国在科技、文化等方面逐渐落后于西方。同时,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益严峻,生态灾害频发。
尽管康雍乾时期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从普通百姓的生活角度来看,这个盛世并不那么美好。它更像是一个“饥饿的盛世”,表面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诸多危机和问题。
江渐月
晚清也许没有那么不堪,鲁迅的小说“润土”一文中的长工还有钱给儿子买银项圈。
江渐月
本文关于中国农户的数据有一定依据,关于英国农户的数据可能存在夸大。 康乾盛世时期,中国中等农户收入与支出数据,多引用自戴逸先生主编的《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书中提到乾隆时期的中等农户,年收入约32两银子,年支出却是35两银子,辛苦一年还负债3两银子。同时,也有其他研究资料表明,当时中国普通佃农收入约9两银/年,普通自耕农一年务农收入约20-25两银子,中等农户年收入32两左右符合当时的大致情况。 而关于同时期英国农户,有观点认为18世纪英国普通农户年收入是137镑,消费后可剩余11镑。但这种说法可能未考虑到英国不同地区差异以及社会阶层差异等因素。18世纪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前期向工业革命过渡阶段,农业生产方式虽有进步,但仍有大量农民生活并不富裕,且英国当时也存在贫富差距。有研究表明,当时英国农村劳工的收入并不高,部分地区劳工家庭年收入可能仅几十镑,扣除生活成本后,剩余远达不到11镑。所以,说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能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可能高估了当时英国普通农户的经济状况。
用户10xxx70
那四亿人口哪里来的?
亲亲我的宝贝 回复 07-17 23:02
人口大爆发,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食物充足,不说吃多好,至少的吃饱。如果大家都饿着肚子,没饭吃,还能养活娃?
不死鸟
二战之前,全世界就没有一个地方真正解决了温饱问题,大清的老百姓生活标准在全世界范围来看肯定是比较高的那一档,康乾盛世时期甚至是顶尖的。
水生南阳 回复 07-18 23:29
勿使清帝东归,是什么回事?二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