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贵一共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山西昔阳县宣传部工作,直到退休;二儿子进入了部队,原本部队方面想要提拔他,陈永贵得知后,直接出面拒绝了,二儿子退伍后在一家拖拉机厂做普通工人。三儿子就是陈明亮,毕业之后下海经商。 陈永贵的故事得从他的出身说起。他1914年出生在山西昔阳县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家庭,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更别提读书了。年轻时,他靠种地、打零工糊口,日子过得紧巴巴。后来赶上解放战争,他凭着一股子干劲和朴实的作风,在村里崭露头角。到了1950年代,他带领大寨村搞农业合作化,硬是把一个穷山沟变成了“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典型。这事儿传开后,陈永贵名声大噪,1964年还上了《人民日报》,成了农民英雄的代表。 再后来,他的政治生涯跟坐火箭似的。1969年,他进了中央委员会,1975年更是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一个没啥文化、满手老茧的农民,能走到这一步,简直是传奇。可他当大官的时候,家里人却没跟着沾光,尤其是他的三个儿子,生活轨迹完全不像“官二代”。 陈永贵的大儿子,名字不太为人所知,具体生卒年份也没太多记载。不过,他的职业轨迹很清楚——在山西昔阳县宣传部工作,一直干到退休。这部门听着挺体面,可在当时那个年代,尤其在基层,宣传部的工作也就是写写材料、搞搞活动,工资不高,权力也有限。他爹是副总理,按理说随便拉一把都能换个好位置,但他没这么干。 有人可能会猜,他是不是能力不够?其实不然。陈永贵能从农民干到副总理,眼光和魄力都不差,家里教育也不会太离谱。大儿子选择留在宣传部,可能是性格使然,也可能是受了父亲的影响。陈永贵在大寨时就强调自力更生、不靠关系,他儿子估计也把这套理念刻在了骨子里。结果就是,他一辈子安安稳稳,没啥大起大落,退休后过上了普通老人的日子。 二儿子的事儿更有意思。他年轻时进了部队,表现还不错,部队领导看他爹的面子,也看他自己的本事,想提拔他。可这事儿传到陈永贵耳朵里,他直接出面给拦住了。不是因为二儿子干得不好,而是陈永贵不想让他走“后门”。这老头的脾气硬得很,他自己靠双手打拼上来,最烦的就是靠关系吃饭。 部队没提拔成,二儿子后来退伍了,跑去一家拖拉机厂当普通工人。拖拉机厂在当时算是个正经单位,但工人就是工人,每天跟机器打交道,脏活累活少不了。他完全可以凭爹的地位弄个轻松点儿的差事,可他没这么干。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倔,但这选择背后,其实透着一种骨气——不靠爹,自己闯。 三儿子陈明亮是仨兄弟里最“出格”的一个。他没像大哥二哥那样选安稳工作,而是毕业后直接下海经商。80年代改革开放刚起步,下海是个新鲜词儿,也是个冒险的事儿。陈明亮没靠爹的关系,而是凭自己的胆子和本事,在商海里摸爬滚打,最后还真干出了一番事业。 具体他做啥生意,资料里没细说,但能从零开始混出名堂,肯定不简单。有人说他这是“离经叛道”,毕竟他爹是搞集体经济的代表人物,可陈明亮偏偏走了市场经济的路。不过这也说明,他没被父亲的光环绑住,而是选了适合自己的路。比起大哥二哥的低调,他算是有点“另类”,但一样没仗着爹的地位搞特殊。 仨儿子的人生路咋这么不一样,又咋都这么“平凡”呢?答案可能得从陈永贵身上找。他虽然当了大官,但骨子里还是个农民,讲实干、不搞虚的。他在大寨干活时,天天跟村民一起下地,官当大了也没啥架子。这种作风,估计也传给了儿子们。 再者,陈永贵那年代的人,经历过苦日子,知道生活不容易。他可能不想让儿子们觉得一切来得太容易,所以从小就教他们靠自己、不依赖别人。大儿子安分守己,二儿子拒绝提拔,三儿子自己闯荡,都是这种教育的影子。陈永贵没给儿子铺路,反而让他们自己去趟出一条道儿来。 陈永贵和他的儿子们,活出了完全不同的轨迹。他自己从泥腿子变成副总理,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个人奋斗的结果。可他的儿子们却没追着他的脚步走,而是选了更接地气的生活。这事儿挺耐人寻味的——一个位高权重的人,咋就没培养出“高大上”的下一代呢? 其实,这也说明成功这东西,没个固定模样。陈永贵轰轰烈烈是成功,他的儿子们踏踏实实也未必不是成功。放在今天看,有多少人拼了命往上爬,又有多少人只想过点平平淡淡的小日子?陈家这父子四人,算是给咱们展示了两种活法。 再说说时代背景。陈永贵当副总理那会儿,正是计划经济时代,讲究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他的儿子们长大时,恰好赶上改革开放,社会风气变了,个人奋斗的空间大了。三儿子下海经商,就是抓住了这股浪潮。大儿子二儿子没“下海”,可能是性格保守,也可能是觉得安稳更适合自己。时代变迁,给了他们不同的选择。 陈永贵的三个儿子,告诉咱们一个朴素的道理:人生路是自己的,别老想着靠谁。他当副总理没让儿子们沾光,反而让他们学会了自立。这种教育方式,搁现在看,也挺值得琢磨的。
陈永贵一共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山西昔阳县宣传部工作,直到退休;二儿子进入了部队,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5-28 15:41:34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