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金圣叹被砍头时,他悄悄对刽子手说:“我耳朵里有200两银票,你先砍我

蕊蕊聊过去 2025-05-28 12:42:35

1661年,金圣叹被砍头时,他悄悄对刽子手说:“我耳朵里有200两银票,你先砍我,钱就归你了!”刽子手听后大喜,这买卖可干,手起刀落,刽子手赶忙捡起纸团,然而打开后,大惊失色!   在1661年的刑场上,金圣叹悄悄对刽子手说了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随后留下“好疼”两个字的纸条,戏弄得刽子手目瞪口呆。 金圣叹,原名张喟,1608年出生在苏州一个穷苦人家。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但他天资聪颖,特别爱读书。不过,这家伙的性格可不一般,狂放得有点“离谱”。那时候科举考试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可他对这套制度打心眼里看不上。他参加乡试时,不老老实实答题,反而写打油诗讽刺考官和考题,搞得考场一片哗然。结果呢?人家最多也就混了个秀才功名,仕途彻底没戏。   但金圣叹压根儿不在乎这些官场上的东西。他把精力全扑在文学上,尤其对通俗文学情有独钟。他最出名的贡献就是评点《水浒传》。原版《水浒传》有120回,他觉得后面太拖沓,直接大刀阔斧砍到70回,愣是把梁山好汉的结局定在最精彩的地方。他还提出“六才子书”的概念,把《庄子》《离骚》《史记》《杜诗》《西厢记》和《水浒传》并列,硬生生抬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他的评点不是随便写写,而是字字珠玑,分析人物心理、情节结构那叫一个透彻,读者看了直呼过瘾。后来的文学批评家都把他奉为鼻祖,说他是白话文学的开路人也不为过。 金圣叹的才华没得说,可他这性格也给他惹了不少麻烦。他嘴上没个把门儿的,爱说大实话,经常得罪人。加上他不走寻常路,苏州当地那些循规蹈矩的文人看他不顺眼,官府也对他有点戒备。这就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1661年8月7日,金圣叹的人生走到了最后一站。那天,他在苏州的刑场上被判斩首。按理说,面对死亡谁不得慌得一批?可他倒好,临死前还跟没事人似的,喝着酒,哼着小曲儿,甚至还即兴吟了几首诗。那份从容,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最绝的是他对刽子手的那一手“操作”。他悄悄跟刽子手说:“我耳朵里有200两银票,你先砍我,钱就归你了。”刽子手一听,眼睛都亮了,心想这买卖划算,手起刀落干脆利落。可砍完头后,他赶紧去翻金圣叹的耳朵,结果掏出个纸团,打开一看,上面就写着“好”和“疼”两个字。刽子手当场傻眼,围观的人群也炸了锅,有人笑有人叹。   这一幕听着好笑,可细想想,又有点心酸。金圣叹用这最后一次“恶作剧”,既耍了刽子手一把,也把自己的态度摆得明明白白。他不是怕死,而是用这种方式告诉所有人:这世道荒唐,命运无常,他不服输,哪怕到死也要留点自己的印记。这幽默里,藏着他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金圣叹为什么会被砍头?这得从“哭庙案”说起。哭庙是苏州文人的一种老传统,用来抗议地方官的暴行。1661年,顺治帝驾崩,新上任的苏州巡抚苛捐杂税搞得民不聊生,当地文人借着哭庙的机会发泄不满,顺便敲打一下官府。这本来是文人惯用的路子,可这次朝廷不干了,直接把这事儿定性为“大逆不道”。   金圣叹在苏州文人圈子里算是个领头羊,名气大,影响力强,自然成了官府的眼中钉。他被抓的时候,压根没啥反抗余地。审讯过程中,他也没求饶,态度硬得很。结果,朝廷下了狠手,不光判了他死刑,还抄了他的家,把他家人流放到了边远地区。   8月7日那天,金圣叹和其他十几位文人一起上了刑场。他死得干脆,但影响却没散。他的弟子和亲人后来偷偷整理了他的手稿,把他的评点和著作传了下来。《水浒传》70回本因为他的坚持成了经典版本,“六才子书”的理念也启发了无数后来的文学爱好者。他的思想没被刀砍断,反而在历史的长河里越传越远。 金圣叹这辈子,活得痛快,也活得憋屈。他才华横溢,却没能在科举场上出人头地;他敢说敢做,却因为这性子丢了性命。他对文学的贡献毋庸置疑,可这贡献是用命换来的。说他是个悲剧人物吧,他临死前还笑得那么洒脱;说他是个英雄吧,他也没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0 阅读:0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