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名伶苏小小在接待客人时,她会把一条红色的绳子绑在脚踝上。来客不明所以,伸出

烟雨故人泪 2025-05-27 23:05:49

南朝,名伶苏小小在接待客人时,她会把一条红色的绳子绑在脚踝上。来客不明所以,伸出退去要摘下,她羞涩地说道:“若是把这东西也摘下来,我最后的颜面,也要失去了。” 钱塘江边的西泠桥畔埋着一位传奇女子,她的故事在西湖水波里荡漾了上千年。 苏小小祖上本是东晋官员,传到父亲这代早已家道中落。这姑娘生得娇小玲珑,父母便唤她"小小"。 自小跟着先生学诗文,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不到十五岁就出落得水灵动人。 可惜好景不长,双亲接连病故,乳母贾姨娘带着她变卖家产,在钱塘城外的西泠桥边置了间小院。 守着祖产过了几年清静日子,积蓄渐渐见底。 媒婆踏破门槛说亲事,这姑娘偏不爱豪门深宅的规矩,索性敞开院门做起卖艺不卖身的营生。 文人墨客挤破头要见这位才女,可她在酒宴上始终端着分寸,举杯谈笑尽是风月,心底藏着片清净地。 最爱乘着油壁车沿湖漫游,车后总跟着群痴心人,倒成了钱塘城一景。 那年春日,青骢马蹄声踏碎湖畔宁静。宰相家的公子阮郁初到钱塘,被油壁车后的盛景引得好奇。 追上前撩开车帘,四目相对时,少年郎的心跳漏了半拍。 苏小小望着马背上眉目如画的少年,唇角勾起梨涡浅笑。 自此两人形影不离,白日泛舟采莲,夜里红烛添香,私定了终身。 京城来的急信打破美梦,阮郁被家书催回金陵那日,将系着红绳的玉佩塞进姑娘手心,说好三月为期必返。 秋叶落尽冬雪飘,西泠桥头的望夫石都要生出青苔,油壁车再没等来青骢马。 苏小小闭门谢客,整日对着西湖发呆,在绢帕上写下"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转年开春,观察使孟浪巡视杭州,非要这江南第一才女作陪。推脱不过的宴席上,孟浪存心刁难,要她即兴咏梅。 苏小小抚着腕间红绳,脱口吟出"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字字句句藏着身世飘零的辛酸。 孟浪听得面红耳赤,反倒作了首"苏家有女旧知名"赔礼。这事传开后,慕名求见的人更多了。 重开院门那日,苏小小把阮郎送的红绳系在脚踝。恩客们好奇要解,她总护着说:"这是最后的脸面"。 风月场里迎来送往,心却锁在西泠桥头的松柏下。直到某日湖畔遇见投水的书生鲍仁,那侧脸像极了负心人。 听他说盘缠用尽赶不了考,想起自己沦落风尘的缘由,当即赠了银钱衣物。 鲍仁临走发誓金榜题名必来迎娶,油壁车又送走个背影,苏小小染了风寒竟一病不起。 弥留之际还攥着褪色的红绳,嘱咐定要葬在西泠桥畔。 同年秋闱放榜,新任滑州刺史鲍仁快马加鞭赶回钱塘,只见灵堂白幡飘摇。 刺史哭着将佳人安葬在山水绝佳处,亲手刻下"钱塘苏小小之墓"。 十载寒暑过,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重修墓园,添了座遮风挡雨的六角亭。往来文人题诗作对,渐渐唤作"慕才亭"。 乾隆爷下江南那会,特意叫人把坟茔修成气派的八角石亭,柱子上刻满历代诗句。 如今游客立在慕才亭前,还能从斑驳字迹里窥见几分传奇—,青楼女子得此身后哀荣,古今独一份。 要说这故事里最揪心的,还是姑娘脚踝上那根红绳。系着时以为是暂别,解不开成了执念。 后世考证说阮郁故事原是北宋传说,资助书生的事迹倒有《西湖拾遗》记载。 真真假假混作一团,倒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歌女形象。 学者考证苏小小最早见于南朝民歌,唐代诗人接力塑造,到清朝小说里才补全生平。 如今西泠桥边空坟犹在,慕才亭成了西湖十景之一,每年七夕仍有香火供奉。 信息来源: 《西湖志》 《中国文学史·南北朝卷》歌妓文学专题 浙江地方志丛书《钱塘风物考》

0 阅读:65
烟雨故人泪

烟雨故人泪

烟雨故人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