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媛媛患癌去世的警示:太操劳的人容易早逝。我们观察生活中大自然当中的各种生物,各种动物,所有的动物基本上都能活到天年。现在人的活法其实都是跟养生方法相反了,就没有“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出现了问题之后,有很多人非但没活到一百岁,反而有可能在五六十岁就出了问题,得了绝症。 51岁的朱媛媛走了。无可厚非她是一位很棒的演员,可惜的是在生命最灿烂的年纪凋谢了! 这位在《送你一朵小红花》里把绝症母亲演得入木三分的演员,自己却成了被癌症吞噬的剧中人。 更令人心碎的是,她把生命最后五年熬成了戏剧性拉满的剧本——隐瞒病情拍戏、笑着和好友约"调理好身体再见面",甚至在遗作《造城者》海报上悄悄把名字改成"朱媛元",用"元"字祈愿新生。 这哪里是演员在演戏?分明是命运在演我们所有人。 当朱媛媛在片场咳得直不起腰还强撑说"小感冒",当她给师父发语音叮嘱"注意腿伤"却绝口不提自己癌细胞已扩散,我们看到的何止是一个艺人的敬业? 这是整个时代"用命换戏"的畸形生态写照。那些凌晨三点还在改剧本的编剧、连续转场的代拍、在片场晕倒被嘲"不敬业"的年轻演员,哪个不是朱媛媛的镜像? 最诛心的是她临终前4个月和闺蜜刘敏涛的对话。两个影后像普通主妇般唠着家长里短,朱媛媛轻描淡写说"等身体调好再去庙里走走",仿佛癌症不过是场重感冒。这种温柔的谎言,比任何煽情戏码都更具杀伤力——她把最深的痛藏进最日常的絮语,用演员的本能演完了生命最后一场独角戏。 当解剖刀划开这起悲剧,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选择。整个影视圈"带病上岗"的潜规则,资本对艺人身体的极致压榨,观众对"劳模"人设的病态追捧,共同编织成这张夺命网。 朱媛媛不是第一个倒在片场的演员,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那些在追悼会上哭得肝肠寸断的同行,转头可能又要为保住角色隐瞒病情。 但请别急着咒骂这个吃人的圈子。当我们为朱媛媛的遗作贡献点击量,当我们在弹幕里刷"姐姐杀我",当我们把"拼命三娘"的称号当作勋章,每个人都是这场共谋的参与者。 此刻最该被钉上耻辱柱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人或制度,而是整个社会对"成功"的畸形定义。我们赞美"戏比天大"的敬业,却忘了活着才是艺术创作的根基;我们追逐流量热度,却把生命温度调至冰点。 朱媛媛用生命最后的绽放告诉我们:当敬业变成自戕,当热爱沦为献祭,这样的艺术殿堂不过是堆砌着白骨的空中楼阁。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戏,何必在戏中如此入戏? 正如曹公在《红楼梦》中点醒我们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愿天堂没有连轴转的片场,没有隐瞒病情的无奈,没有"带癌工作"的勋章。 而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是时候把"活着"本身当成最伟大的作品来经营了——毕竟,没有哪个角色值得用命去换,没有哪部戏比生命更值得全情投入。 ——高等教育文摘
我奶奶看到朱媛媛照片后,沉默了好久,突然问我:她是不是因为妇科相关的癌症
【5评论】【16点赞】